顯示具有 斯瓦米拉瑪上師教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斯瓦米拉瑪上師教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斯瓦米拉瑪著作選讀_覺醒人生 #斯瓦米拉瑪 #喜馬拉雅瑜珈 #台中靜坐冥想

 



本月選書:覺醒人生(Conscious Living)

作者:斯瓦米拉瑪

翻譯:sujata

 愛與人際關係——

 

世間存在兩種法則:收縮之法與擴張之法。憎恨他人,你便陷入收縮之法;博愛眾生,你則遵循擴張之法。學會去愛,這正是擴張之法。愛的真諦為何?意謂著無條件地給予,對親近之人毫無所求。這世間是一所教你無私奉獻的學校。當你領悟此道,便會發現世間再無難事。

 

首要之務,是學會付出。與其和妻子爭執,不如滿足她的需求;對子女亦是如此。漸漸地,你將發現他們開始以深愛回報,且變得格外體貼。他們絕不會濫用你的慷慨。學會給予,是最崇高的藝術之一。從家庭開始,無私地對待與你共同生活的人。愛可以徹底改變你,且唯獨愛具備這種轉化的力量,死亡根本難以與愛比擬。

 

當你真正去愛,所餘就只剩下純然的愛,自我(ego)在也沒有容身之處。現今的你仍有好惡之分;但透過愛,平等心會油然而生,你能夠去愛所有人,永遠不要憎恨任何生命。這份覺悟將深植心底:我將愛一切眾生,無一例外。最終,你將獲得自由,這種喜樂將引領你到達無上的幸福。

 

你的心識將無限地擴展,所有潛藏無意識的念頭,皆會浮現成為覺知的一部分。你何必自尋煩惱?你可知哪一種人會痛苦?就是那些自私的人。哪一些人會快樂呢?無疑就是那些無私的人。道理就這麼簡單。我並非要你瘋狂散盡家財地去交給陌生人,並非要你去履行對你毫無意義的慈善,非也!我建議你從家庭開始實驗,與和你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去實踐。轉化你的人格即是成就的捷徑,根本不要想得太複雜。

 (還有下文,請按閱讀更多)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斯瓦米拉瑪著作選讀_擇道而行 #斯瓦米拉瑪 #喜馬拉雅瑜珈 #台中靜坐冥想

 



著作選讀:擇道而行

 

愛、服務、憶持



學習去愛:愛

被愛,意即去愛。愛就是給予、給予、再給予——其中不摻雜任何回報或酬勞的念頭。全然並無條件地付出,這便是所謂的愛。一個人應當學會不帶期待地去愛;若真的無法不期待,那就應該少期待一些,多愛一些。對所愛之人,不該有所求。

 

在奉愛(bhakti)之道上,行者不求回報。他奉獻自己,完全地給予。當一個人全然給予時,他已放下一切,他將一切都交出去。

 

這就稱為「愛」——自我臣服。而自我奉獻,是一切瑜珈中最殊勝的。只要一個人尚未將小我奉獻給至高的本我,他就無法學會真正去愛。他必須將自己奉獻出去。這條道路的法則即是:給予並在給予中感受喜悅。

 (請按繼續閱讀...)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斯瓦米拉瑪_自由唯一的道路乃學會給予

 



分享一個與斯瓦米拉瑪上師這句話相關的故事與沉思:

故事

相傳,印度古時有一位已證悟的修行者,他雖出身貴族,卻放棄王位與財富,隱居森林,過著極簡樸的生活。某日,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來到他的茅屋前,虛弱地請求食物。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斯瓦米拉瑪談理解人生的目的 #靈性瑜珈 #台中瑜珈

 


理解人生的目的

作者:Swami Rama

 




態度是實現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許多人實際的態度其實想要變得不健康、悲傷和痛苦。於是他們會越來越朝著這種傾向去發展,直到為自己真的創造出那樣的個性。接著他們就變得無助,拒絕接受他們自己應該要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佳負責的事實。人們必須認識到,保持健康不僅僅是良好的飲食、服用維生素或是適當的運動。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心態。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良好的心理健康都不會受到干擾。如今,許多人說他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吃飯、睡覺、與他人交談和履行其他職責上,因此他們不可能在這一生實現人生的目標。因此他們想了解前世,以便理解他們與過去的連結。回想過去的經驗是人類的自然傾向,想像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是人們的天性。但當他們花太多時間思考過去或擔憂未來時,他們永遠學不會如何活在當下。他們無法理解,無法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人可以教他們如何活在當下。當人們一想到當下,當下就不存在了,一個人不可能想著當下又同時活在當下,但是一旦一個人理解了「當下」的含義,他就能擺脫過去和未來,學會活在當下。那些學會活在當下、人生有目標的人不知何謂悲傷,也不會隨著生命的情緒和階段而搖擺。

 

在生命的過程中,人分為三類:時間導向型、目標導向型、目的導向型。時間導向的人們在世界上移動,卻不了解自己為何移動。他們對未來沒有任何真正的願景。他們一生都在幻想著田園詩般的未來或分析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們缺乏紀律和目標感。因為他們總是生活在對事物本來可能或可能會是的樣子的預測中,所以他們無法欣賞事物的本來面目,並因此永遠感到不滿意。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保持健康和成功是困難的。

 

第二類人是目標導向的人。他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自我約束身心,能夠隨機應變,但視野仍然有限。他們的目標僅限於世俗的成就,例如「我要擁有一棟房子、一個妻子、一輛車、一份工作和許多其他舒適的東西」。由於缺乏更高的目標,他們的生活仍然以物質目標為導向。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會讓他們感到滿足,實現人生的目標,但是得到之後他們卻感到迷失,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追求這些東西。

 

第三類人是少數有目標的人。他們所想、所說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他們的人生目標。他們規範自己的生活習慣,並且知道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並不是兩碼事,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於維持整體健康至關重要。對他們來說,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如同擁有兩件可以用來實現人生目標的工具。人們給這個目的貼上什麼標籤──幸福、完美、健康、平靜的狀態、涅槃、三摩地、神性──並不重要。最後這一類人很少見,但他們各方面都很健康。

 

因此很顯然,整體健康的基礎在於一個人了解其生活的目的並學習如何實現該目的。人類有很多問題想要解答。然而,只有當他們生病或無法享受所有正常的日常生活便利,或是遭遇個人悲劇時,他們才會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麼在這裡?我的生活目的是什麼?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這些不是文化問題。它們也不是社會問題或經濟問題。它們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問題,當人們開始審視生活時,它們就會出現。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這些問題。如果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只有身體健康或精神健全也無法實現生活的目的。內心的空虛、空白和不滿情緒仍然存在。例如,夫妻在尋求幸福的道路上嘗試了很多次之後,常常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仍然不快樂。雖然他們生活在一起,互相愛護,真誠坦白,各司其職,但他們並沒有完全滿足。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

 

認識到他們不快樂的根源非常重要,這樣他們的潛意識就不會製造問題並阻礙他們獲得自由。因為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為何而來,並且不害怕死亡,那麼他就會享受生活,甚至在感官層面上。人們通常無法真正享受快樂,因為他們更關心自己的恐懼。他們擔心:「如果有人把這個東西從我這裡搶走,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我們其中一人死了會發生什麼事?萬一突然有事怎麼辦?恐懼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如果任其過度發展,它甚至會威脅到我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屈服於恐懼就如同自殺。但人類總是存在著恐懼,總有一些東西阻礙我們充分享受生命的權利。唯有達到無所畏懼的境界,才能享受內在和外在的一切事物。

 

我說的並不是情緒化的或無知的無畏。例如,我曾經看到一頭公牛憤怒地衝向一列迎面駛來的火車。當然,這根本就是自殺。我說的是盡可能透過心理概念和行為來理解生活就可以獲得的無畏。人類完全具備達到這種無畏狀態所需的所有必要資源,而且只有透過這種狀態才能獲得幸福、智慧和啟蒙。否則,幸福只是一個人知道怎樣拼寫的單詞,而只有當他擺脫了一切煩惱時,他才能真正理解幸福是什麼。

 

為了獲得這種理解,人們必須擁有實用的人生哲學。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欠缺實用的人生哲學時,就是它開始孕育發展的時機。


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三)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三)





冥想不是…

冥想不是沉思或思考。沉思的確有益,特別是那些有關真理、和平與愛等正面概念的沉思。但它與冥想的狀態不同:沉思的時候,你需要深入理解一種觀念,開動腦筋去思考某種想法的意義和價值;但當你冥想的時候,你卻不會讓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任何觀念,而是遠超越這些精神層面的活動。雖然在冥想體系中,沉思作為特殊的練習也會被偶爾使用,但它只是一項單獨訓練。

冥想也不是催眠,更不是自我暗示。在催眠過程中,大腦會受到來自自己或他人的暗示,內容有可能是:「你越來越睏(或放鬆)…」因此,催眠會試圖安排、操縱、控制意念,讓其相信某事是有益的,或是讓大腦沿著某個方向思考。有時,這種提示是有效的,因為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但不幸的是,消極的暗示同樣也會對我們的各個層面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相反,在冥想的時候,你不需要給大腦直接暗示或試圖控制它。要做的只是觀察它,讓它安靜下來。你允許曼陀羅帶領自己深入自我,探索和體驗更深層的存在。從冥想的角度來看,催眠具有潛在劣勢,例如它會與大腦形成衝突,因為大腦對外部提示會產生微妙的抗拒。催眠或暗示這類行為或許有醫療效果,但我們卻無法將冥想與它們混為一談,這一點尤其重要。聖賢們認為,冥想恰恰是催眠的對立面——它是一種清晰的狀態,完全獨立於外界的影響和乾擾。

冥想還不是宗教。冥想不會透過某種奇怪而陌生的練習改變你的信仰或文化背景。它與宗教根本無關,而是一項實用、科學且系統化的技能,一種可以幫助你全方位了解自我的路徑。冥想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或宗教,它是一種純粹而簡單的方法。它探索生命內在的維度,最終使你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有些學者將這種內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有些人則稱之為涅槃(Nirvana),還有些人把它叫作「圓滿」或「開悟」。它當然也可以是「合一」。詞彙和標籤一點都不重要。冥想的目的是提升內在精神境界,而不是宣揚某種宗教。

社會上某些人所推廣的所謂冥想練習,實則摻雜了其他的宗教觀念和文化價值。學生會因此擔心冥想會擾亂他們的宗教信仰,或者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適應另一種習俗。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宗教所教導人們的是去相信什麼,而冥想帶給你的則是直接的自我體驗。兩個體系之間不存在任何衝突。崇拜、祈禱、與神靈的對話都是宗教的一部分。你完全可以做一個虔誠祈禱的教徒,同時,又是一個掌握冥想技巧的練習者,沒有必要為了冥想而信奉或拒絕某個宗教傳統。冥想的練習應純粹、系統化、有次第地進行。

冥想時,你需要學會:

如何放鬆身體;

如何以舒適、穩定的姿勢練習;

如何讓自己的呼吸平穩安穩;

如何平靜地目睹自己的思維如裝滿貨物的火車一樣在大腦中奔馳;

如何評估思考質量,提升正面、有益於成長的思考;

如何保持專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受干擾。


*****     *****     *****     *****     *****

冥想學習不能依賴書本,

最好的學習是透過傳承老師的口傳教導

近期靜坐工作坊請連結參閱(點閱)

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二)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二)

冥想作為一個過程




在冥想的過程中,我們讓意念放下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回憶、判斷,以及對過去的執著、對未來的期待。我們減緩大腦的思考與感受速度,並用內在的覺察和專注力來取代它們。因此,冥想並不是對問題進行思考或對現狀進行分析。它也不是幻想、白日夢或讓思緒漫無目的地飄蕩。冥想不是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或爭辯,也不是某種強化思考的過程,它只是一種非常簡單、安靜、不費力的專注與清醒。

冥想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胡思亂想、浮想聯翩,連那些平常稍縱即逝的思緒和聯想也都要盡量捨棄。當然,這並不等於說我們要完全清空大腦,事實上這也不可能。我們這樣做只是讓意念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物體或物體,因為這將引導注意力轉向內在。透過內在的關注,我們在精神層面就能避免產生壓力的思考過程,例如擔心、規劃、思考和評判。

冥想練習者可以使用內在的工具來使意念獲得集中。大部分情況下,最常用的是聲音,但有時也會用到視覺影像。聲音和圖像既可以是外化的,也可以是敏感和細緻的,這要根據練習者的思考結構來決定。這種用來集中意念的聲音叫做曼陀羅,它在我們的精神層面會產生強大影響。

                                咒語可以是一個詞、一句短語、一段唱誦,或僅僅是一個音節。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可以幫助練習者不再進行那些無意義的、混亂的思維過程,從而進入更深層次的自我。不同種類的咒語,在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比如OmAmenSoham等等。這些聲音都是為了讓使用者集中意念。

全世界的各類心靈修習傳承都會使用聲音系統:他們念誦一個音節、某種聲音或一組詞語,就像我們所說的咒語一樣。這是一門極為博大精深的學問,而只有那些在這個學科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們走上正途,因為這門學問指向內在。練習者在初期的實踐中無須老師的指導,因為這一階段的內容非常簡單且易於操作。但一旦練習者開始面對自己的意念,就需要有合適的咒語來進行輔助。使用深諳冥想傳統的老師所傳授的咒語,對練習效果會產生更強大的好處。

有關咒語的文字和古籍浩如煙海。瑜珈科學的集大成者帕坦伽利曾提到:咒語是所有內在覺知的源頭。因此它也被認為是連接塵世和不朽之間的橋樑。當死亡來臨時,身體、呼吸、自我意識會與無意識及靈魂分離,這時冥想者先前記憶的咒語便會在無意識上繼續留下印跡。這些印跡作為強大的動力來源能夠對練習者的轉化過程有所幫助,使未知的死亡之旅更加容易被超越。

咒語是意識的焦點和支撐點。老師會根據練習者的心靈狀態及渴望探索內在真知的強烈程度,來為其挑選適宜的咒語

就像爬山可以走不同的路一樣,冥想的技巧也同樣有許多選擇,不盡相同。但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實現內在的專注、祥和與靜謐。任何能夠協助你達到這種狀態的練習都是有益的。在這個前提下,實際存在的各種冥想方式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

有時人們會糾結於比較冥想方法的異同,熱衷於爭論哪個流派、哪位老師「最好」。優秀的冥想老師會承認並尊重方法的普適性,而不會刻意推銷自己擅長的某種技巧——冥想是用來探索內在維度、逐步了解生命各層面的有效途徑。只要老師不自大、不執著於某種特殊的方法或堅稱自己技高一籌,那麼他所進行的傳授,就是值得肯定和富有價值的。

練習者在初始階段的思考還不夠清晰,無法辨別和掌握正確的冥想方法。此時老師個人的冥想方式很可能會影響初學者。遺憾的是,某些老師自己都不進行冥想的練習,他們並不十分真誠。許多學生為了找到真正的冥想方法,不斷地更換老師,結果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在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之後,許多學生可能會非常失望和沮喪,最終放棄所有努力。在瑜珈的傳統中,我們有時會講,如果世間真的存在罪過,那麼老師誤導誠心求學的學生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

當我們仔細檢視生活,就會意識到:從幼年開始,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只止於觀察和了解外在世界。從來沒人教導我們,應如何向內看、發現、了解內在。因此我們在渴望了解別人的同時,對自己而言卻依然是個陌生人。由於缺乏自我了解,我們的人際關係並不那麼稱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充滿了困惑與失望。

事實上,常規教育體系只發展了我們大腦的一小部分。而另外負責做夢、睡眠以及用於儲存所有經歷的無意識領域,仍不為人知。它們從不接受訓練並難以被控制。我們的精神的確有對整個身體的把握,但身體卻無法掌控精神。除了練習冥想,沒有其他真正能夠控制全部意識的方法。

我們懂得在外部社會中應當如何採取行動才是恰當的,但卻從不知道該如何讓內部安靜下來,並了解其中所包含的奧義。同時,我們不應該讓保持安詳與寧靜成為一種特殊的行為或宗教儀式,因為這是人類自身的普遍需要。冥想時我們會獲得一種難以名狀的喜悅,它能讓我們達到人類已知愉悅感的頂點。世上其他任何形式的喜樂都是稍縱即逝的,但冥想所帶來的正面感受,不僅非常強烈,而且能夠持久。這麼說並不是誇誇其談,古往今來的聖賢們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他們有的已獲得真理、離開人世,有的還在世間生活卻不受世事的紛擾。

我們的意念總是有一個傾向,就是用過去的思考模式去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它並不懂得如何面對當下和麵對此時此刻。只有冥想能令我們充分體驗當下並連結永恆。在冥想技巧的幫助下,意識轉向內在,獲得力量,進入自我更深層的存在。意念本身並不會製造分裂或偏離,它可以令人全然專注,這也是冥想的前提。那些已經知曉這一事實並開始練習冥想的人是非常幸運的,而那些堅持冥想的人則更加幸運。最幸運的是那些將此列為頭等要務的佼佼者,他們定期進行練習。

要開始這條道路,就要清楚地了解冥想的含義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在一段時間內進行規律練習。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進行。不過,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很快就會變得不耐煩,不但沒練多久就選擇放棄,還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完全沒有價值,毫無意義。他們就像種下了一顆鬱金香球莖的孩子,只因為一週之內沒看到花朵就沮喪不已。其實,如果你定期冥想,一定會有進步,這幾乎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練習初期,進步可能會表現在放鬆身體和穩定情緒方面。然後你會感受到更多微妙的其他跡象。冥想的重大效果和利益並不會突然出現,也不容易被察覺,但隨著你的堅持和時間的推移,它們將慢慢呈現。後面我們將介紹如何評估你的進步以及何時可以進入更高層次的冥想。

而在結束這個主題的討論之前,我們先澄清一些經常與冥想混淆的精神狀態。


~待續


近期靜坐工作坊請連結參閱(點閱)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一)

有些學者將內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而另一些人則稱之為“涅槃”,還有些人把它叫作“圓滿”或“開悟”。它當然也可以是「合一」。詞彙和標籤一點都不重要。 



冥想_來自斯瓦米拉瑪的教導(一)



「冥想」這個概念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這為我們正確理解它帶來了困惑。究竟什麼是冥想?應該如何練習冥想?有些人誤用這個字來表達思考或沉思,有些人用它來指涉做白日夢或幻想。事實上,這些都不是冥想。冥想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充分理解它的意義格外重要。

它是一項獨特的技能,能使大腦得到休息,達到與平常完全不同的意識狀態。冥想的時候,你是完全清醒和覺察的,大腦不會去注意外在世界或周遭發生的事。你的意識並沒有沉睡、做夢或幻想。相反,它是清晰、放鬆和專注於內在的。

「冥想(Meditation)」這個字的英文單字字根與「醫藥(Medical)」和「醫治(Medicated)」等字的英文字根接近。這一字根有註意、注意某物的意思。就「冥想」而言,你關注的是自己平時難以覺察的維度,最深入也最內在的層面。這些深入的層面極為奧妙,遠遠超過思考、評判、幻想或情感的體驗與記憶冥想需要的是這樣一種注意力:它平靜、專注,但同時又是非常放鬆的。要形成這種內在的專注力並不困難,事實上你會發現冥想本身就是一個有利大腦休息的過程。在初始階段,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意念從未經受過具備內在專注力的訓練。

縱觀世界各地,我們會發現:人們接受教育都是為了學習在社會中謀生的技能——如何交談、思考和工作;如何對事物進行調查研究;如何去體驗外在世界等等。人們研究各種學科,如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等,並用學到的知識去了解這個世界。但是,學院也好,綜合大學也罷,沒有一所學校會教導我們如何探索和關注自己的內在。我們只知道去模仿他人的理想,跟隨風尚,追求那些社會的主流價值,卻從未對自我有深入的了解,無論是內在或外在。這讓我們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不得不依賴別人的意見或建議。

冥想是一種獨特、精細、準確的方法。這個簡單的注意力訓練,可以讓我們對身體、呼吸和意念進行全方位的自我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練習者的愉悅感會增加,思維變得愈加清晰,洞察力也會提升。你將享受冥想所帶來的正面效應。伴隨著這些輕鬆的體驗,你也會感受到生理、神經和精神的壓力也被釋放了。

我所教授的冥想提供了練習的系統指導,回答了入門階段最常見的問題。有了這些技巧,你就能夠隨時開始練習了。之後,在冥想中的某個階段,你需要有經驗的冥想士指導你取得更大進步。透過閱讀以及更重要的實踐,將幫助你度過最重要的基礎階段。你會發現,要取得冥想的進步,在身體層面你幾乎不需要做任何特殊或吃力的事情,也無須養成奇怪或陌生的習慣,更不需要耗費太多精力或大量時間。在享受冥想的同時,你的身體將更加放鬆,思維會更具創造性,意識也將更加專注。你甚至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健康狀況和人際互動都大大改善了。

在初始階段,冥想具有物理治療作用。它能夠放鬆緊張的肌肉與自主神經系統,將我們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冥想使人獲得安寧的情緒,降低我們對壓力的壓力反應,並增強免疫力。即使你只是練習幾天,只要全心投入,也能起到控制食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化解憤怒的作用。冥想也能減少你對睡眠的需求,讓身心更有活力。以上是我們在各行各業的學員身上觀察到的變化。

作家、詩人和思想家通常會希望自己更有創造力和覺察力,而直覺是所有知識中最精細、最複雜的一部分。冥想能夠有系統地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這種內在的潛力。

冥想對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現代社會中,大部分疾病可歸因於心理壓力-由心理失調、過度思考及情緒變化所引發。近來科學家開始意識到,僅僅採用保守藥物治療或傳統的心理療法,並不能徹底治癒這類疾病。因為如果病源是心理和情緒反應,那麼僅僅憑藉外部治療,又如何恢復健康?依靠外在的療癒方法,而不去了解自己的心理和情緒,就很可能會對治療師或醫生產生依賴。相較之下,冥想卻可以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內在的動力,從而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待續


近期靜坐工作坊請連結參閱(點閱)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發展內在的力量_斯瓦米拉瑪

 發展內在的力量

斯瓦米拉瑪

節選至《喜悅生活的藝術》


 

 一般人與聖人的差別就在於,聖人的內心是強大的,不允許任何人影響他的思想和情感。佛陀在離開王座、放棄王國並前往那個小村莊進行苦行後,在拉吉格拉希村展示了這一點。乞討可以減少我執,所以他就去那裡化緣。他是個王子,但他想成為世界上最簡單的人。

 當時,王傑格拉希有數千名僧人。他們會站在某人的門外高喊“ NarayanaHan ”,意思是“記住上帝的名字”。村民一聽,就知道有人上門求比丘了。但幾乎​​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和尚,村民不可能養活他們所有人。有一天,佛陀與他最親近的弟子阿難陀一起去乞討,阿難陀曾經陪伴著他。佛陀總是靜靜地站在外面,但是當他到達一戶人家時,母親就非常生氣。

 「你是一個健康的男人,一個強壯的男人,一個英俊的男人,站在我們家門口,」她喊道,「而我沒有那麼多食物可以給。我已經向許多其他僧侶布施過食物。我該給你什麼?我只是一個可憐的女人。離開!你就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嗎?!”

 佛陀溫柔地微笑著。然後她說:“等等,我會給你比丘。 然後她撿起孩子身上的污物,把它供養給佛陀,說:“這是你應得的!” 

佛陀只是微笑著說:「母親,你可以留著它。我不需要它。” 

阿難卻很生氣,喝道:「女人,你侮辱我的主和主人,我會殺了你!”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30日30個小目標_斯瓦米拉瑪

 



   即使世界上最糟糕的經歷也能教會你一些東西。然而,有時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歷也無法讓你學會什麼東西,理由是你還沒有準備好,而且你自己也沒有在為自己做任何準備。你應該持續不斷地琢磨自己,並記住你最大的功課就是自己。

     你應該在一個月三十天中訂立三十個目標,每天選擇一個目標去琢磨。這是你自己的練習,都可以是很簡單的事。例如,你也許決定了:「今天絕不撒謊,這並不意味著你明天會加倍地撒謊;而是,今天你的整個思考過程都是以這個主題為主:你將不會撒謊。你永遠無法聲稱你將能夠說出全部的真實,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決定,你將不會有意識地撒謊。

     然後在第二天,你也許可以下決心:「我絕不對任何人不友善。」然而,當你決定這樣做的那一天,一切相關的挑戰都會降臨到你身上。你決定:「我不說謊」,突然間,會有很多情境產生,逼得你不得不說謊。這些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你試圖去征服你的天性,那些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累積了很長一段時間去建立起的天性的一部分。你在生活中的所有行為都會產生無意識的結果,就好像你挖了一個洞,那麼就必然在別處製造了一堆泥土,但你卻對這些必然的發生欠缺理解。當忽然間,你停止挖洞的那一個時刻,你才發現你在挖了一個洞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堆土。

     當你下定決心「今天我要愛每一個人,而不是恨任何人」的那一天,你會發現你所有的敵人都來到你的身邊。他們也許透過電話或透過信件找上了你,又或者你可能聽到有人在談論你。在我年輕的時候,曾經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身上,我變得非常沮喪。有人對我寫了一些非常汙衊、令人不悅的話,我的師父注意到了,問我發生了什麼事。他曾經告訴我,說我就像水銀,所以他喚我為「溫度計」。他說:「溫度計,發生了什麼事?」

     我說:「瞧瞧這封討人厭的信!」

     他回答說:「你想要透過用討人厭的方式回答這封信,來使得自己變得更加討人厭嗎?那不是處理它的方法;把這封信讀六遍,最後你會發現,裡面並沒有任何令你不悅之處。」我就這樣照辦了,我把信讀了又讀,讀了又讀,我的師父要我不要馬上回信,所以我就等待著,六天之後,我非常平靜地回了這封信。

     當你開始習慣去見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些事情時,你也許依然感覺有點小糟,但你不再會感覺非常糟;相反地,如果有些好事發生了,你也不至於感覺非常飄飄欲仙。你可以透過這樣去培育讓自己更加平衡的習慣,或者說,無論是正面的事物或負面的事物,你都不再會對之產生毀滅性的敏感或激烈的反應。

      如果你在接下來的三十天選擇了三十個重點去下工夫,你可以在你的日曆上標記,但不要告訴任何人你在做什麼。只需要看看日曆,看看你在三十天的時間內完成了什麼。例如,重點不是在於你是否撒過謊,而是在於你透過這樣的練習,建立了你的意志力,這是培育意志力的正確過程。三十天之後,你會得出結論:「是的,我已經完成了我想做的事。」但是不要選擇你無法實現的大原則——那反而會有破壞性。相反地,選擇一些小小的原則。

 如果你決定,這一天你將說很少的話——只說那些真實、有目的性和無傷的話,你可能依然會和每個人交談,但在設下這個目標的同時,你將開始建立起你的意志力。在你培育了意志力之後,你就會有更大的自信心。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永保青春_斯瓦米拉瑪

 

永保青春

斯瓦米拉瑪

翻譯sujata

 

瑜伽行者不以年歲來衡量他的生命,而是以他呼吸的次數來衡量。說他老了,那是不可能的,也是笑話。年老只是心境的反映,而不是歲月的反映。由於對真理、正義、自己和親人缺乏信任,軟弱和衰老才會逐漸蔓延。

 


這些是年老的徵兆:

 

生活中不再有新鮮感和興致者,老矣。

開始談論如何消磨時間者,老矣。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心和生命能_斯瓦米拉瑪

心和生命能 

斯瓦米拉瑪

翻譯sujata





        心就像我們和現實之間的一道牆。當學生接觸到稱為生命能 (prana 或普拉納 )的更精細的力量時,他就能學會控制自己的心念,因為心念被緊緊地繫在生命能(prana )上,就像風箏被固定在繩子上一樣。當我們能夠熟練地掌握住繩子時,原本四處紛飛的風箏就會受我們的控制,使之朝著我們想要它去的方向飛行。所有的瑜伽呼吸練習,無論是高階、或是基礎的,都能幫助學生透過理解普拉納來控制自己的心念。因此,呼吸科學幫助學生控制生命能以獲得更高的靈性修持。控制了呼吸和能量的人,也就能控制他的心念。控制了他的心念的人,自然也控制了他的呼吸。


        構成宇宙或宏觀宇宙的所有面向和原理,都體現在構成宇宙的所有微觀形式中,就像浩瀚的海洋完全體現在海洋中的每一滴小水滴一樣。維持宇宙的生命能和維持人體的生命能完全相同,正是通過生命能的顯化,所有的身體功能才得以獲得協調。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擺脫業力的束縛_斯瓦米拉瑪

 


擺脫業力的束縛


斯瓦米拉瑪

翻譯sujata




        業力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它是人類世界的因果法則,它支配著我們所有的生活。所有涉及自我轉化的偉大傳統都廣泛的接受和教導業力法則,或許只是使用不同的名稱而已。業力法則可以用非常簡潔明瞭的方式來涵蓋:凡播種必收穫。這個原則沒有提到天堂和地獄,也沒有任何責備或懲罰的意思。業力法則只是一個簡單事實的陳述:如果我們種植蘋果樹,它們就會結出蘋果來,而不會結出檸檬。我們執行的行為是我們稍後看到的後果的成因。儘管沒有人能逃脫這個自然規律,但我們卻常常無法認識我們生活中因果之間的聯繫,因為業力的影響不會立即表現出來,而是隨著時間慢慢展現。我們對自己認識的有限性,也限制了我們感知這種關係的能力。


        根據業力法則,沒有什麼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業力的概念與宿命論的觀念並不一致,後者認為人類就像一片葉子,被風漫無目的地吹來吹去。人根本不是被動的、隨風飄動的樹葉,並非受制於自然,無法做出選擇。當我們表現得好像我們是無生命的樹葉時,我們的環境會通過控制我們的生活來做出反應。但是當我們像個人一樣地行動時,也就是充分了解我們的潛力和選擇時,我們就開始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呼吸控制 斯瓦米拉瑪

 

呼吸控制

斯瓦米拉瑪

轉載自《印度斯坦時報》,1992 12 27

翻譯 sujata



    幾乎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感受到壓力的影響,可能與學校、工作或家庭中的情況有關。雖然我們無法控制環境中的壓力,但我們卻可以控制對壓力所產生的反應。呼吸是調節身心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我們可以透過呼吸來減輕壓力。然而,大多數人從未觀察過自己的呼吸過程。人們對呼吸應有的品質和模式沒有覺知,它們隱身於無意識的心中。儘管呼吸可以透過身體無意識的機制來維持,但透過我們有意識地調節呼吸,不健康的呼吸習慣可以獲得改善。如此,可以降低生活中的壓力程度,讓我們感覺更加平衡和放鬆。


        儘管呼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我們大多數人的呼吸模式都很差,這會在身體、精神和情感上困擾我們。因此,這些不正確的呼吸習慣產生了壓力,並最終導致其他不平衡和併發症。良好的呼吸至關重要,因為它不斷地為我們提供營養並淨化我們的身體;吸入的氧氣被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利用。但是當這種氣體交換不能有效地進行時,整個肺心血管系統就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便為血液提供所需要的氧氣。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臣服_斯瓦米拉瑪

 臣服


原著卡比爾

英文翻譯斯瓦米拉瑪

中文翻譯 sujata




雙手合十,我祈求祢,

喔,主啊,請賜予我這些善意的祝福:


與聖人為伴,享受他們的示現,

並擁有一顆充滿愛與喜悅的純潔心靈。


主啊,請憐憫我吧,

我陷入了洶湧的大海。


它的巨浪會把我沖走

請求祢,主啊,救我脫離它的擺盪。


我太清楚如何犯罪;

我自私的念頭難以平息。


只有主能幫助我

從邪惡、災難和痛苦中重新獲得自由。


主啊,無論如何請幫助這個罪人;

把我從邪惡的強大遊戲中拯救出來吧。


沒有什麼是我的;

這一切都是祢的。


我把一切都交給祢;

我再也沒有留下什麼了。


我做了這麼多自私的行為,

我贏得了這麼少的進步。


我向主臣服於祢;

我會如實完成你一切的要求。


懲罰我抑或原諒我,我皆順從;

請與我,做任何你認為合宜的事。


主的愛不在地裡成長;

兜售的市場,也斷不能見它。


所有人都有權利,窮人和國王。

臣服於神會給愛人的心安上翅膀。


主確實居住在身體內,

但你不斷地向外尋祂。


在教堂,在寺廟,在聖地,你遍尋著;

莫非你認為你能在一本書中找到祂?


那些尋求認識主的人

將會復歸寧靜。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負面情緒流_斯瓦米拉瑪

 

負面情緒流

斯瓦米拉瑪

 

翻譯:sujata

 



當你研究情緒時,你會發現有七個主要的負面情緒流,它們來自四個原始源泉或欲望。我們已經討論過,欲望(Kama)是第一道情緒流,也是所有情緒流的母親。

 

憤怒是第二道情緒流。它是對在實現欲望過程中,當願望遇到障礙時的一種挫敗感之表達。每當你快要生氣時,你應該試著記住這個緣由。正確處理憤怒的方式與許多現代治療師所建議的不同,他們主張:「來吧,釋放你的憤怒吧;把它表達出來!」 確實,如果你不表達你的憤怒,它會向另一個災難性的方向發展;所以為了你的健康,你可以暫時把它宣洩出來。然而,當你生氣時,你的神經系統會被激活,在盛怒之下你可能會開始表現得像一隻野獸。如果你一直在生氣,你會不斷想要表達這種憤怒,而且沒有盡頭;你會養成一個非常壞的習慣。憤怒是一種盲目的情緒,在憤怒的沸騰點,一個人可能會自殺或甚至殺死他人。如果你允許自己釋放所有的憤怒,不到一天你就會被關進監獄。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盲目的,其中又以憤怒最為危險。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膨脹的自我_斯瓦米拉瑪文選

 

膨脹的自我

作者 斯瓦米拉瑪

譯者sujata    


        在雨季,斯瓦米通常不旅行,而是在一個地方駐足四個月。然後人們會來向他們學習經文。雖然我仍在接受訓練,但我也每天都在教導。學生經常給老師製造問題。例如,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自己高高在上,這就會為溝通自我設限。我的學生搭建了一個高台,讓我坐在上面。我為自己擁有大量追隨者而感到無比自豪。當你還是個新手並且渴望名望和名聲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追隨者越多,就會變得越自負。

 

        我固執地認為我學生中的一位特定的斯瓦米知識並不淵博。在我上課的時候,他常常安靜地坐在角落裡。這位斯瓦米實際上是一位高階瑜珈士,儘管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來是因為我曾經向主禱告說:「上主啊!請開導我、拯救我,上主啊! 我真誠地哭著禱告,所以上主才會差遣那個人來到我的身邊。但愚蠢的我做了什麼?我之前居然命他洗我的纏腰布,我命令他整天為我做事。在決定好好給我上一課之前,他已經和我待了兩個月。

         一天早上,我們都坐在恒河岸邊的一塊岩石上。我一邊刷牙,一邊吩咐他:「去給我取水!」 他受夠了我膨脹的自我。他說:「你繼續把牙好好刷乾淨點。」 在那之後,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失去了意識。

         兩天后,有人發現我躺在那裡。我的臉腫得很厲害。我的牙刷子掉了,但我的手指仍在嘴裡摩擦個不停。我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這麼做的。我的師父出現了,說:「起來!」 我睜開眼,卻抬不起臉,好沉重。我的牙齦整個腫了,整個下巴動彈不得!

         接著我的上師告訴我:「那位斯瓦米是一位偉大的聖者。是神派他來找你的。你卻不知道要謙卑,與神的使者好好相處。現在我希望你已經吸取了教訓,之後別再犯這個錯誤了!」 然後他對我說:「站起來!仰頭看著天空,然後開始走路。」

         我抗議說:「如果我一直望著天空繼續走路,我一定會跌倒的。」 他說:「是啊!低下頭,你走路就不會跌倒為了度過這個危險的人生旅程,你應該學會謙虛。自大和驕傲是這段旅程的兩個絆腳石。如果你不謙虛,你就無法學習。你的成長會受到阻礙。

         當一個人開始踏上靈性之路時,謙虛是必不可少的自大會製造障礙,讓我們喪失辨別能力。如果辨別力不敏銳,理智就無法正常運作,心也就難以清晰。一顆被陰雲密布的心不會是證悟道上的好工具。

         必須放下,也必須行動:在和諧兩者的過程中,存有生命的王冠。 應該放下的不是行動,而是行動的果實。要確定已經在意識的海洋中消滅了我心,確保它沒有潛伏在你內心暗室的某個地方,它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充滿愛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瞥見永恆和永恆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