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選讀:擇道而行
愛、服務、憶持
學習去愛:愛
被愛,意即去愛。愛就是給予、給予、再給予——其中不摻雜任何回報或酬勞的念頭。全然並無條件地付出,這便是所謂的愛。一個人應當學會不帶期待地去`erf愛;若真的無法不期待,那就應該少期待一些,多愛一些。對所愛之人,不該有所求。
在奉愛(bhakti)之道上,行者不求回報。他奉獻自己,完全地給予。當一個人全然給予時,他已放下一切,他將一切都交出去。
這就稱為「愛」——自我臣服。而自我奉獻,是一切瑜珈中最殊勝的。只要一個人尚未將小我奉獻給至高的本我,他就無法學會真正去愛。他必須將自己奉獻出去。這條道路的法則即是:給予,並在給予中感受喜悅。
智者捨棄行動果實:服務
將一切行動奉獻給他人,這便是通往解脫之道。世上的偉大之人皆依循業力之法則行事,他們以熟練、無私且充滿愛的方式行動,並將行動的果報奉獻他人,以使果報不成為自身的束縛。然而,凡人並不如此行動。他們執著於行動的果報,為自己製造出一個輪迴的漩渦。
這個由我們無明所造出的業力漩渦,企圖消滅我們與生俱來對自由的渴望,而世間多數人多被萬物的光輝表象所吸引而捲入其中。
《奧義書》中說道:「Tene tyaktena bhunjitha」
「因此,當以出離的態度來享受世間萬物。」
這便是凡人與偉人之間的差別。偉者,是那為了他人而無私行動之人;卑微無明者,則是那位為了一己行事、執著於果報,並為自己製造痛苦漩渦的人。當一個人開始奉行這樣的準則:「世上的萬物雖供我享用與善用,但並不屬於我」,那麼履行自身的責任就不會成為解脫道路上的障礙。此時,世間萬物便不再是障礙,而成為助力。
神恩與極樂常在:憶持
臣服於本我被認為是一切瑜珈中最崇高的一種。在這條道路上,不包括一般的瑜珈練習、專注和冥想等技巧。臣服於本我之瑜珈已由師利克里師那在《博伽梵歌》第十八章中予以說明。
依據此種成道法門,修行者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身體、心意、心智與我執——全然奉獻給生命之主,以此建立真理與至上的極樂。
有兩種行為的品質能夠引導修行者走向臣服於本我:忠誠與真誠。
所謂忠誠,即承認並展現唯由內在最深覺識所推動的行為。所謂真誠,則是將一切心念、身體行動與舉止的運作提升至最高覺識的層次,在此層次上,一切個體意識與對立分別的念頭皆告止息。真誠是修行者應全力培養的重要德性之一。那些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人,本我(Ātman)將向其顯現。
止步於臣服於本我之渴望,與僅止於內在姿態的假設,對於此道幫助不大。唯有完成全然的奉獻,整體人格才會徹底轉化。若無完全的臣服本我是無法達到神性的。在臣服本我的歷程中,修行者把自己朝神聖之力敞開,並允許此神力透過他的心智、行動與語言發揮作用。
神恩與極樂始終常在,然而人類的我執卻築起一道屏障,因為我執總與心識連結而滋養出無明,使其心流向外界、依賴感官而運作。心有其自我的觀念,並總是執著其中;心也有其習氣,並總是沿著舊有習性之溝渠流動。我執支配著無明者的生命,使人活在一個被我執所統治的世界中。除非有超越此狀態的強烈渴望,否則臣服本我是不可能的。
臣服本我必須是無條件的。臣服本我即是全心全意地接受神聖之道。它是修行的最短捷徑之一,卻是最難,也最容易的一條。《伊沙奧義書》宣示:「Tena tyaktena」;亦即,臣服本我的實踐之道便是「將一切行動的果報盡數獻出,然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