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瑜珈經中文書勘誤表

 

瑜伽經(一)誤表

 

頁次

原文

更正

8

I.10 abh;va-pratyay;lamban; v+ittir nidr;

I.10 abh;va-pratyay;lamban; v&ittir nidr;

80

夜闇(tāsmira

夜盲(andha-tāsmira

tāmisra

andha-tāmisra

87

I.10 abh;va-pratyay;lamban; v+ittir nidr;

I.10 abh;va-pratyay;lamban; v&ittir nidr;

103

個體心(vyathi citta

個體心(vyaßhi citta

104

那個整體心就是

那個體心就是

112

(梵文二處)sañjñā

(都改為)sajñā

116

所以,最終極的智慧也就是無所執著。」

所以,最終極的智慧也就是無所執著。而緊接著這個終極無執的就是獨存。

132

本我完全沈浸於自我

本我完全沈浸於自

159

業識(āśhayaiḥ

業識(āśhaya

164-5

6處)全知

(全改為)全知

180

不堅、退轉、乃心地之干擾

不堅、退轉乃心地之干擾

193

...這個主題一直到第四十九句經為止。

...這個主題一直到第十九句經為止。

195

四十九、五十、五十

四十九、五十、五十

219

3)有喜三摩地(ānandānugat samādhi

3)有喜三摩地(ānandānugata samādhi

237

由彼而生心印,可消其他心印。(整句與第50經重複,應予刪除更換為正文)

彼亦受控,以一切均受控故,得無種三摩地。

245

「行傳」

「行

267

五大根

五大

 

 

 

 

 

 


瑜伽經(二)誤表


 

頁次

原文

更正

60

vi-chhinna

vi-cchinna

60

udārāṇam

udāra

71

在《瑜伽經》第一篇第16

在《瑜伽經》第一篇第17

72

36經提到的那種

一篇第36經提到的那種

141

這一句經在解釋該如何斷除「應斷」。

這一句經在解釋該如何斷除「應斷」之後的境地——「滅」(hāna)。

156

dhāraṇa

dhāraṇā

156

dhyana

dhyāna

156

samādhyaḥ

samādhayaḥ

176

saṃyāsa

saṃnyāsa

178

(最後二段文字)

(最後二段文字都是補充,應該納入灰色段落)

224

upānga

 

upāga

 

262

,就是dhāraṇa(專注、繫念)。

,就是dhāraṇā(專注、繫念)。

262

34經的「vi-dhāraṇa」那個字

34經的「vi-dhāraṇā」那個字

269

因為調息有成,感官的控制功夫才是到了最上乘。

能做到回攝,就是駕馭感官最上乘的功夫。

 

 

 

 

 

 

 

 

 

 

 

 


瑜伽經(三)誤表

 

頁次

原文

更正

138

(原文下加一段)

有的瑜伽經在第21經(“色”的可見度受到抑制,所以瑜伽士可以隱身)之後,多了一句經,所以第三篇就成了56句經,全部瑜伽經的數目就成了196句。這多出的“第22經”是:

 

etena śabdadi antardhānam uktam

 

由此,聲等可隱已說。

 

        etena : 以此之故

        śabdadi : 聲等

        antardhānam : 消失,停止

        uktam : 已說

 

如同上一句經的道理,因此,聲、觸、味、香等對象亦可以隱去,等於已經說了。

 

205

聞到的香、嚐到的味

香、味、色、觸、聲

222

唯有在證悟了菩提悅性

唯有在證悟了提悅性

 

 

 

 

 

 

 

 

 

 

 

 

 

 

 


瑜伽經(四)誤表

 

頁次

原文

更正

61

kaya」的意思是身體

kāya」的意思是身體

80

「內供養」(antaryaga)

「內供養」(antaryāga)

87

以彼等之故,唯依業熟顯現習氣

由彼等,唯依其之業熟為習氣之顯現

100

因記憶與心印相同故,縱有出生、地域、時間之分亦無礙

因記憶與心印相同故,縱有出生、地域、時間之分隔亦銜接

108

「自利期盼」(āśiḥ

「自利期盼」(āśīḥ

124

sūkṣmā :精細、未顯現

sūkṣmāḥ :精細、未顯現

134

對象亦非有賴於心地

對象亦非有賴於單一心地

137

cittaya : 心地(之)

cittasya : 心地(之)

141

心地之作為其主所恆知,以本我之不易故

彼主之恆知心地諸變易,以本我之不易故

186

IV.27 tac-chidreṣu

IV.27 tac-cchidreṣu

190

心地之流因而完全寂靜(tasya prśānta-vāhitā saṁskārāt

心地之流因而完全寂靜(tasya praśānta-vāhitā saṁskārāt

202

 

a-grīvas taṁ praty-amuñcat tam a-jihvo’bhy-apūjayat

 

andho maṇim avidhyat tam an-aṅgulir āvayat

 

(上下二句倒轉)

andho maṇim avidhyat tam an-aṅgulir āvayat

 

a-grīvas taṁ praty-amuñcat tam a-jihvo’bhy-apūjayat

 

216

後的五大,一共有二十四諦

後的五大,一共有二十三

249

(最上方)所執

 

(下方二個)能執

能執

 

所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