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場域:眾神的遊戲場
斯瓦米韋達
發表於2009年2月24日
(摘自印度心理學系列)
翻譯sujata
如果有人問:除了冥想本身,印度聖賢在哪一門科學上思考最多,答案將是「心理學」,也就是了解「心」的科學。它並不僅僅是通過客觀的觀察來完成,聖人把自己當作實驗的豚鼠,他們通過各種情緒狀態(bhavas)、專注、觀想、默誦和其他內部機制來引導自己的心,並觀察它們對心的影響。關於這些方法和設備,我們稍後將更詳細地討論。在這裡,我們繼續嘗試理解心的定義及其階段。
請大家務必記住,世上沒有所謂的單一集體式的印度哲學,正如單一集體式的歐洲哲學也不存在。關於歐洲哲學,所有哲學家可能在某些特定前提下達成一致相同的結論,但是各種哲學體系本身的內容卻大相徑庭。例如,如果我們要根據Vijnana-vada或Yogachara學說來闡述印度的心理學論,或者要闡述阿毘達瑪(abhidharma)哲學家所製定的,包含數千個術語的完整表圖,那麼我們可能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這部文獻。
在此,我們將使用以下系統作為我們的資源:
1主要依據數論瑜珈系統,
2部分依據吠壇多的視角,尋求兩者融合的部分
3史詩文獻中關於心的藍圖及其運作的整體性建議。這包含《摩訶婆羅多》,《博伽梵歌》、《往世書》等。
4要研究心的廣大領域也需要借助阿育吠陀相關文獻的系統,如《恰拉卡本集》(Charaka-samhita)。
5必須記住,如果不充分評估其與心智研究的聯繫,就無法研究印度發展起來的任何科學。例如,藝術和文學理論主要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如果沒有bhavas、havas、anu-bhavas、sanchari-bhavas (稍後將定義)的概念,如無這些整個情感範圍及其表達,也就不會有所謂的藝術和文學理論。(譯註:bhavas在藝術表現上是指情感的流露,但在瑜珈經中有不同的解釋;Havas熱情的渴望;Anu-bhavas是指來自個人觀察或實驗的知識,概念和感知,而非來自記憶的心靈印象;sanchari-bhavas是一種動態的情感表現。因為斯瓦米吉在後文並無闡述,有可能因為這是文摘,所以沒有摘選到後文的關係,因此先暫時以字面上的意義和讀者分享。)
我們必須反復強調,關於心如此廣大的細節,只有在透過冥想練習和經驗的背景下,才能作為一個單一的框架來了解心的整體性。靜坐中的自我觀察是根本,其餘皆是分支。
換句話說,這些關於心靈及其功能的陳述不應被視為神聖的教義、啟迪的話語或最終的權威等等。它們可以透過稱為冥想的靈性實驗室來獲得驗證。通過冥想科學中制定的「實驗室」方法,人們可以測試各種心理狀態。如果內部測試支持過去諸如帕坦佳利所闡述的「實驗室筆記」,我們就可以相信這些紀錄是真實的。即便我們已經有一些初級測試證實了理想的結果,我們依然嘗試進行更多的實驗。同樣,人們也透過自我觀察和內心實驗來測試關於情緒狀態的建議。唯有如此,人們才會接受諸如「透過實踐非暴力,於修行者鄰近處,所有敵意皆會中止。」這樣的論述。(譯註:瑜珈經II.35)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心稱之為能量場域。
‧一個能量場可能是微弱或強大的;所以一個特定的心域也可能或微或強。
‧通過應用適當的技巧,可以使微弱的能量場域變得更強大。弱化的心可以通過某些方法的應用變得更強大:
。在身、語、意進行自我實驗,
。自我觀察,
。專注,以及
。冥想
‧弱點是某種力量的削弱。黑暗無法用掃帚將之掃除;這只是光的相對減弱。適當的讓光的強度和亮度加大就可以消弭黑暗。個人要嘗試去找到那個被弱化品質的相對力量,然後去增加這個力量,弱點就會消失(這也適用於個人、社會、宗教、國家或任何其他團體)。
‧用Sankhya-karika(數論評論)的作者Ishvara-krshna的話來說:局部性的利用特定強項去強化、取代個人的弱點,這樣無法得到整體、完整或永久性的改善(Ātyantika)。(譯註:Ātyantika的意思是持續的、不間斷的、無盡的、無限的、永久的、永恆的。) 任何對心靈中某個薄弱區域的重新加強,都必須在加強個人整體心靈領域的背景下完成。這種重新強化的整體性必須透過冥想來獲得。
這些是「治療」的一些基本原則,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人重建的一些基本原則。靈性導師經常使用這些原則來幫助提升他們鍾愛的學生和弟子。父母、老師和諮商師(亦或團體和國家的領導人)也可以運用同樣的方法。
第二部分
我們要透過什麼現象和徵兆來了解(個人所擁有的是)一顆軟弱或堅強之心呢。以下提供一些參考指數:
‧ 軟弱之心是冷酷、剛硬的;它缺乏彈性和流動性,以及慈悲。
‧ 堅強之心是有彈性的、能流動的和富有同情心的。
‧ 軟弱之心是自負的;堅強之心是謙虛的。
‧ 軟弱之心會做出相互矛盾的陳述;堅強之心則總是一致、和諧的。
‧ 軟弱之心會看到對立面;堅強之心尋求互補並幫助「化解」(samadhana)。(譯註:samadhana的意思是心的穩定、沉著、平和與滿足,也有解惑的意思。)
‧ 軟弱之心的言語和寫作中總是以「我」作為開頭,並經常重複這個代詞的各種形式。堅強之心會避免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及其變體。
‧ 軟弱之心會沉迷於「不」、「不是」、「拒絕」、「否定」、「挑戰」、「我的立場」、「我的觀點」類似的表達用語。而當堅強之心在「拒絕」時,它不會像宛如駁斥對方般帶給對方受傷的感覺。
‧ 軟弱之心感覺別人在抵制他/她,拒絕他/她。堅強之心相信他人正面和良善的回應。
‧ 軟弱之心記得別人對他/她造成的傷痛和傷害;堅強之心會忘記這些。
‧ 軟弱之心會忘記別人對他/她所做的善舉;堅強之心會記住這些。
‧ 軟弱之心會忘記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痛和傷害;堅強之心會記住這些。
‧ 軟弱之心會記得他/她為他人所做的善舉;堅強之心會忘記這些。
‧ 人們會出於恐懼而不敢對軟弱之心說「不」;人們會因為愛而不對堅強之心說「不」。
‧ 軟弱之心捍衛自己的立場;堅強之心則會捍衛對手的立場,為拒絕自己的人找藉口。
‧ 軟弱之心會因為對他人之事毫不關心,以及因為情緒濃霧而遺忘別人的託付;堅強之心則因為關心他人,不受情緒之霧迷障他/她的記憶能力。
‧ 軟弱之心為他/她的行為辯護;堅強之心會道歉。
‧ 軟弱之心不會原諒;堅強之心會原諒,也會忘記這個事件。
‧ 軟弱之心批評別人,說別人的壞話;堅強之心不會在自己的心中批評,而會尋找他人為何有弱點的原因並賦予力量。
‧ 軟弱之心容易緊繃有壓力;相同的刺激會在軟弱之心中立刻引發緊張,但卻能在堅強之心中引發放鬆的狀態
‧ 軟弱之心抗拒他人,責備他人對自己的抗拒;堅強之心不會遇到阻力,他人會提供幫助讓他/她的道路變得輕易。
‧ 軟弱之心會被別人的憤怒傷害;堅強之心會同情地尋找引起憤怒的痛苦和苦難的歷史,並尋求補救。
‧ 軟弱之心看見別人的過錯;堅強之心會看到自己的缺點。
‧ 軟弱之心容易疲憊;堅強之心會迅速恢復活力。
‧ 軟弱之心,使身體的病成為心的狀態;堅強之心能透過心靈療癒導入身體。
‧ 軟弱之心認為責任都在別人,然後怨恨他們;堅強之心勇於承擔而不感覺負擔。
‧ 軟弱之心遵循固定的模式;堅強之心善於創造發明。
‧ 軟弱之心是昏昏欲睡和驕傲自滿;堅強之心自發主動。
‧ 軟弱之心多疑;堅強之心信任。
‧ 軟弱之心完成任何目標都費勁掙扎;堅強之心在無為中作為,僅僅透過其存在來完成。
‧ 軟弱之心面對小小刺激卻感覺大到難以忍受;堅強之心有一種海洋般的吸收能力,絲毫不感覺任何的刺激。
‧ 軟弱之心無法品嚐到任何經驗的圓滿,因此他/她的渴望永遠無法滿足;堅強之心總是穩立於中心,能充分品嚐和經驗一切,享受「更少即更多」,知足常樂。
‧ 軟弱之心以自我為中心,尋求自己的快樂,並經常受到那些他所排斥之人的阻撓;堅強之心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滿足,因此不會招來任何排斥,在他人的滿足中找到喜樂。
‧ 軟弱之心會對瑣事、只持續瞬間且只有暫時價值的小事件作出回應;堅強之心會忽略這些瑣事,在更遼闊的時間長河中看見更大的願景(dirgha-darshin 和 dura-darshin)( 譯註:dirgha/dura都是指時空的長遠,深廣,darsihn是指看見、觀察、理解),因此不會被小事件、隻字片語、暫時情境所打擾。
‧ 軟弱之心視野狹小;堅強之心在所有主題和事務上都具有廣闊的視野。
‧ 軟弱之心只能看到局部;堅強之心承載著一個完整的整體願景,在這個整體中,所有的原子和星系、所有的概念和科學都是一個彼此交織、相互關聯的整體。
‧ 軟弱之心很難學習新事物;堅強之心則很容易打開心扉接受所有的科學。
‧ 軟弱之心生活在恐懼中(害怕失去、自然災害的重複、鬼魂和財產、攻擊、疾病、貧困、死亡);堅強之心通過他/她的存在為所有眾生帶來安心。
‧ 軟弱之心因為自卑而痛苦,不斷重申自己所屬(個人、宗教、國家、部落、政治)的優越性;堅強之心會因為包容所有反對者和相反觀點的內在自信,而拒絕這種斷然的主張。
‧ 軟弱之心充滿了內心的衝突和關乎最小步驟的上千個問題,尋找著每個細微問題的答案,而每個答案又引發一百萬個問題;堅強之心和諧地流動,他/她的問題沒有得到回答,但卻已經得到化解。
‧ 軟弱之心要求;堅強之心給予。
‧ 軟弱之心感受侮辱;堅強之心給予榮譽。
‧ 軟弱之心拒絕一切;堅強之心會同化那些表面上看似最不可接受的東西。
‧ 軟弱之心尋求自己的快樂和滿足;堅強之心會發現一種更微妙、更精緻、更強烈和更持久的快樂,知道某人因為他/她的行為而感受高興的那種快樂。
‧ 軟弱之心大聲說話;堅強之心只在內心深處的靜默中說話。
‧ 軟弱之心難以從眾多選項中選擇一個;堅強之心將最矛盾的選擇整合為單一的方案。
‧ 軟弱之心過度放縱、暴飲暴食、過度佔有、誇大其詞、過分打扮—因為它試圖用外在的事物來填補空虛;堅強之心擁有內在的圓滿,因此溫和、克制,不會覺得受限或被剝奪。堅強之心會克制放縱、佔有以及浮誇的陳述。
‧ 軟弱之心生活在對他人的恐懼中,不斷地過度保護自己,從而招致攻擊;堅強之心生活在愛中,只有愛才是他/她的保護。
‧ 軟弱之心的努力和關係是不穩定的;在堅強之心的臨在中,一切都會變得穩定。
‧ 軟弱之心不能專心致志,四處遊蕩;堅強之心能行專注,在生活和冥想中容易讓注意力集中。
‧ 最後,堅強之心是一顆聖潔的心,它給予他人自由並將他們從自我奴役中解放出來。
這是一個還非常不完整的清單,僅用於評估我們是軟弱之心還是堅強之心,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場域是充沛著全然的能量,還是只有局部或微弱的能量。
現在我們將討論如何透過上述定義將軟弱之心隨後變成堅強之心。
瑜伽經(以下簡稱 YS)一再告訴我們原質(prakrti 即原始自然)的屬性,原本就內蘊於心域(chitta)之中。這些是眾所周知的悅性(sattva)、動性(rajas)和惰性(tamas)。因此,一個人的心可能會有幾種主導品質:悅性的( sattvic)、動性的(rajasic)或者惰性的(tamasic)。我們使用了「主導」這個副詞,因為原質的所有產物都是由所有三種質性(guna)所組成。其中一個主導優勢將決定了一個東西或一個人格的突出特徵。人格的意思就是他所具備的是某種特定種類的心靈場域。
一顆聖潔的心,經過提煉和淨化的心,具有四種固有的屬性。這些是 :
達瑪(Dharma) :趨於美德,
知識(Jnana) :趨於知識,
無執(Vairagya) :趨向不執著,以及
自主(Aishvarya) :主權、自由、掌控。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悅性元素。因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賦予了以上這些屬性。如果主導的是動性或者惰性,這些悅性品質可能就會變得隱晦、抑制。但我們可以透過訓練(abhyasa,譯註:瑜珈經所謂的勤修)來喚起這些悅性的特徵。透過加強本身已經具備的某些自然衝動來訓練他們。
第三部分:
和平、淨化和靈性的道路包括了認可以及讓位於我們的自然衝動。其中一些衝動是:
‧ 去愛,
‧ 去給予,
‧ 去分享,
‧ 去無私地奉獻,不求回報,
‧ 去為他人犧牲自己,
‧ 於自身周圍滋養祥和,
‧ 尋求獨處,
‧ 去認識自己內在的靈性資源,
‧ 立志淨化自己,增加人格中悅性的成分,
‧ 去創造與他人的聯結,
‧ 情緒低落時給自己注入活力,
‧ 用意志推遲死亡,
‧ 用意志的力量療癒自己,
‧ 控制自己的感官和欲望,
‧ 尋求知識,
‧ 尋求本我知識—了解「我是什麼」,
‧ 去寬恕,
‧ 以愛去回應恨,
‧ 希望減少我們對所緣之厭惡,
‧ 力求在別人面前小化自己,培養謙卑,
‧ 減少自己的欲望和物質的佔有,
‧ 練習潔淨,
‧ 要忠誠,
‧ 要降低憤怒的程度,
‧ 學會用智慧生活,
‧ 要有耐心,
‧ 抵禦冷熱等對立面的力量,
‧ 征服懶惰和睡眠,
‧ 要能創造和發明,
‧ 欣賞他人的美德,
‧ 感恩其他眾生給予我們的一切,
‧ 尊重美麗和自然,
‧ 創造藝術,作為尋求美麗的表達,即便對象是最平凡,豪不起眼的東西,
‧ 精煉語言的詩意,表達愛與美,
‧ 去保護知識,
‧ 去崇敬和敬拜,
‧ 去協調對立面
‧ 去減少衝突,
‧ 在異性中尋找母親、姐妹、女兒、父親、兄弟和兒子,
‧ 面對挑釁保持冷靜,
‧ 說真實之語,
‧ 避免為自己辯護,
‧ 為了分享知識去教導,
‧ 去增加知識,
‧ 去增加知識的可用性,
‧ 去保護知識的來源,
‧ 向內探求直觀的知識,
‧ 去培育本文第 2 部分所局部列舉的心靈優勢,
‧ 去鼓勵和幫助他人發展上述所有方面。
我們在日常的欲望、行動和互動中看到了,我們自身之內存有這些自然衝動的證據。有人可能會爭辯說,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相反的情況。作為回答,我想發明或重新發明「愛商(LQ)、幸福商(HQ)、和平商(PQ)或滿足商(SQ)」等名詞。(譯註:相對於智商(IQ)、情商(EQ)等字眼,商的原文quotient。) 在繼續討論之前,讓我們問自己:愛是什麼?幸福是什麼 ?和平是什麼?滿足是什麼?這些都難以給出一個客觀的定義。一個人可能會讀遍所有關於睡眠的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書籍,但如果一個人從未睡過,那麼他/她就無法得知睡眠是什麼。所有的意識狀態都是如此。它們是經驗性的,它們的生理相關性可能可以被測量,但它們本身無法為了滿足外部觀察者來被衡量或定義,無論她/他在科學方法方面受過多少訓練。
當一個人睡著了,他自己會知道。當我們墜入愛河,我們自己會知道。當我們平靜、幸福或滿足時,我們自己會知道。無論下丘腦、杏仁核或內啡肽告訴我們什麼,它們都是從我們的心境中跳出來的感受。愛、和平、幸福和滿足能有多深、多持久,皆取決於我們的意願和決定。
當我們藉由上面定義的心靈力量去採取行動時,當我們讓路於上面列出的種種自然衝動時,我們就會感受到我們已經愛了,我們感到平靜、快樂、滿足。這才是真正的知足(santosha)。帕坦伽利的瑜伽經說:
santoṣhād
an-uttamaḥ sukha-lābhaḥ ~YS2.42
透過知足可以獲得無與超越的快樂
只有我們自己的心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擁有這種程度的真正快樂。
我們回到相反的論點:如果這些確實是我們的自然衝動,為什麼我們在人類歷史和當代生活中看到這麼多明顯與這些相反的東西。這個論點的答案有很多,其中兩個是:
(1) 當我們允許動性和惰性超越我們自己的悅性來取得主導時,破壞性和負面的傾向就會顯現出來。威亞薩聖哲在他對瑜珈經的評論中指出:受苦的是悅性。因此,我們自身的悅性不斷地努力克服動性和惰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善惡之爭,而古語說:「惟善得勝:satyam eva jayate。」
(2) 因為上述強項和自然衝動的對立面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才是不自然的,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的顯化會讓我們如此不快樂。就像乾淨床單上的一個點,我們試圖洗掉這些顯現,以恢復我們真實本性的主導地位。我們不斷地試圖重申:我們的自然衝動反對不自然的衝動。
那麼,為什麼這些悅性屬性的對立面在世界上如此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們的答案是,世界上依然是愛多於恨,和平多於紛爭。夫妻在晚餐中吵架,這是一條新聞;但是仍有上百萬的家庭一起吃著祥和的晚餐,但因為後者很自然,所以沒有上不了新聞版面。我們總是注意到黑點,因為它們不符合我們的真實本性(sva-bhava)。讓我們重新發現內在的神性,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並使心靈成為眾神的遊樂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