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韋達談苦行(四)
苦行的作用
苦行,基本上有三個作用。
第一,克服抗拒,剛剛已經說過了。
第二,不受自己印記習氣的力量所指使。你既有的印記形成了你個人的人格特性,你會有某種特殊的本能、衝動、習氣,它們的力量會驅使你去做某些事,會讓你對某些事情感到恐慌,會讓你放縱。例如,有的人吃起東西來無法自制,有的人睡起來沒有節制,有的人不敢搭乘飛機。當你面對這些挑戰時,能夠耐得住它們就是苦行。
第三,是有效降伏感官,禁得起外物引誘考驗的苦行。
現在說第四個作用,淨化。這是以業消業。
淨化分兩種。一種是為心中儲藏印記的業庫,多加一些純淨的印記,使得業庫之中業的總體能比以前更加純淨。這就像是用淨水來沖淡污水,你只要不斷將淨水加入水池中,池中總體的水質就會漸漸變得乾淨。所以多做善業可以改變總體業庫中的業力。
苦行所帶來的第二重淨化,是減輕業報的威力。我以前說過,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幫我們降低業報的威力,其中之一就是贖罪。這使我連帶想到,天主教和瑜伽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實在讓人驚訝。我越是研究西方,越是在西方教瑜伽,我就越來越接近天主教。我認為天主教徒會非常容易理解瑜伽,因為他們有這個宗教背景的關係。他們的教義沒有解釋原委,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機制、所有的方法都具備了。贖罪、告解懺悔等一系列的行為,都是淨化我們人格過程的一部分。瑜伽修道院制度中有贖罪法,天主教的修道院也有同樣的制度。
佛教寺院的戒律對於髮露懺悔更是有一套非常詳盡的儀軌法本,巴厘文叫做“patimokkha”(梵文是 pratimoksha,音譯為“波羅提木叉”),mokkha 或者moksha就是解脫、肅清的意思,比丘定期要在全體僧眾面前,將自己在這段期間所犯的戒,一一對大眾表白。在家居士每年一度也會來到寺廟向大眾做相同的髮露。這種苦行方式非常有效。我鼓勵我們傳承所有的俗世生活者,除了每週固定做半天靜默之外,最好每年能來我們的道院待上一兩周,遵守此地的清規戒律,如同出家一般。待在道院的這段時間,你心中要放下一切,你的事業、工作、家庭、個人的情緒問題都不要帶過來,這就是一種贖罪,就是苦行。
但是,任何自我懲罰的形態,都需要非常非常小心為之,而且一定要在有人督導之下為之,因為它經常會變質成為自虐性的情緒宣洩行為。在所有的宗教團體裡,都出現過苦行和自虐兩者變得界限不明的情形。苦行和自虐的不同之處,正像是“忍受孤寂之苦”和“享受獨處之樂”兩者的不同之處。我最喜歡舉的對比例子,就是孤寂之苦和獨處之樂,這兩者有何不同?在外觀上兩者沒有分別,分別唯在心態上。苦行和自虐正是如此。
贖罪的行為過當,沒有節制的話,就會變成自虐,所以需要受到督導,要嚴格加以督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