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斯瓦米韋達談苦行(一)

 

斯瓦米韋達談苦行(一)

 



很多人聽到過 “Kriyā Yoga”(克裡亞瑜珈)一詞。這個名稱,是由近代前往西方傳播瑜伽的一位名為尤佳南達的大師,用來稱呼他所提倡的一套瑜伽功法,才廣為人知。他創立的這套功法裡,有取自昆達里尼瑜伽、咒語瑜伽、王道瑜伽、哈達瑜伽的成分,所以是個綜合的功法。

 

至於我們所講的Kriyā-yoga(行瑜珈)則是非常不同的。“kriyā”這個字是任何一套習練功夫的通稱,所指的是一種行為。靜坐之人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稱之為“離定”的習氣印記,想要站起來下座的那種心念,想要去做那些平日裡吸引我們的活動。《瑜伽經》第一篇告訴我們,若要控制自己的心地,將心地之心念活動作用停止下來,有兩個方法,一個叫做“勤修”,一個叫做“無執”。所謂“勤修”,是不斷的重複習練,究竟習練什麼?《瑜伽經》第二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由苦行、研讀自我、如神臨前三個方面下手,也就是習練瑜伽的修行,就叫做“kriyā-yoga”(行瑜伽)。

 

然而,什麼是“苦行”?它具有什麼功用?自古以來為《瑜伽經》寫釋論的人都一致認為,沒有苦行是成不了瑜伽的。它是一種要額外付出、吃苦耐勞、將自己投入的習練。你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韌性,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來克服身體、言語和心意。勤修首先要練的就是苦行,要控制自己的感官,控制自己的身體。耐苦行之人,叫做“苦行者”(tapasvin,女性則是tapasya)。

 

克服抗拒心

 

百分之九十五的修行人在碰到了那些難關的時候,在某個點上會過不去,就這麼放棄了。因為,你還存有抗拒心。每當你被這種抗拒心擊倒了,你就站起來想要離去,要逃避。然後你會說:“算了,我想我還是走一條比較容易做到放下的法門,何必要如此嚴格守律?”殊不知,沒有紀律的功夫,你是放不下來的。如果你真放的下來,你就不會覺得受到紀律綁手。

 

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抗拒,是多到你無法想像的程度。苦行就是在幫我們磨掉那些抗拒心,包括身、語、意的抗拒心都在內。其中“意”的抗拒心最麻煩,它有種種不同的層面,有來自心理的抗拒,來自情緒情感的抗拒,來自根深蒂固成見的抗拒。有來自先入為主觀念的抗拒,例如關於某種文化的觀念,關於某個機構組織的觀念,這些都算是成見,一旦你形成了某種成見,它就牢不可破,你會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切人和事。

 

你若要進步,這些觀點就必須被打破。瑜伽要做的功課,其中之一就是打破自己原有的觀點。你的觀點根本無足輕重,重要的是真理。觀點都是相對的,你到了某個階段,就必須要把它放下。你越往下走,它只會變得越來越難捨棄。

 

所以,苦行就是要讓外層遷就內層,讓低階遷就高階,讓粗的遷就細的。例如,對身體舒適的追求,必須要遷就對禪定的追求。又例如身體和呼吸的矛盾,你覺得窩著身體坐著比較舒服,但是那樣子呼吸就無法深沉。跟身體比起來,呼吸是內層,是高階,是細的。可是身體要抗拒。講真的,把身體坐直就是苦行,就是在律己,就是開始在下功夫。苦行是要下功夫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