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韋達《什麼是覺性》(中文翻譯 石宏)
我們靜坐,不是為了求身體健康,不是為了想返老還童,不是想減壓。如果你為了這些才靜坐,就不用來跟我學習,外面有很多其他老師可以教你。
我講過,禪定如同微笑,是無用之事。你走上這條修行之路,是一種心靈的探索,是因為想探索深藏在自己生命之內的種種層次。如果想知道除了這個身體還有什麼,那就要坐下來,忘記你的身體,保持清醒,保持覺知,深入內在,到那只有無限慈愛的境地,到那只有一,眾生萬物都融合為一。你睜開眼睛後,就帶著那分經驗待人接物,把它運用到你的情緒中、運用在你的人際關係上、運用在你盡世間的義務中。當你在看電視、幫孩子洗澡時,都要如實地感到神性在你心中,無時無刻不在。
孩子可以學,不可以教
有人問,怎麼教孩子靜坐?你什麼也不用教,不要試著教他們這個教他們那個。你保持寧靜,就得了。這樣,他們在你身旁自然會靜下來。你把孩子抱在膝上,用你打坐的披肩,將你和孩子兜在一起。靜靜地,他們就會放鬆下來,他們就會回復到自然的呼吸法,那是我們人類生下來時,不用教就會的自然呼吸方式。你觀察初生的嬰兒怎麼呼吸,就明白了。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那種自然呼吸方式,你幾十年後學習瑜伽又重新學起。為什麼會忘記呢?因為成年的關係,在成年的過程中接觸到很多干擾的緣故。
你呼吸的狀態就是你情緒的狀態,這二者是一體的二面,把其中一個定下來,另一個自然也定下來。把呼吸放慢放長,情緒就穩定了。把情緒安定下來,呼吸自然緩而長了。情緒是沾染來的,孩子們會沾染到你的情緒。你想知道某個家庭的夫妻是怎樣的人,他們的關係是否融洽,他們是否經常和顏悅色,是否寧靜?只要觀察那個家庭裡稚齡子女的行為和情緒,就可以大致判斷出父母的情緒是否穩定。孩子們不會擾亂大人,只有大人會擾亂孩子們。
尤其是做母親的一定要知道,從胎兒進入子宮第一天起,你就要開始教育它。孕期中的母親一打坐,肚子裡的胎兒就會靜下來。你不用對它講道理,它也不用學什麼技巧,什麼法門。母親不只是透過臍帶,把生理的養分餵食胎兒。肚臍是「普拉那」(prāṇa;氣)之座。所以胎兒的普拉那是由母親的普拉那所塑造,連胎兒的心性也是由母親的心性所塑造。如果你認真去做,懷孕那九個月期間的胎教就夠了,你已經大致幫它打好了基礎。剩下來就是授乳,那個時候你要持咒,或者誦經,或者念神名持佛號。印度諺語說,母親用她的乳汁將個性傳給下一代。
開始靜坐時,要把心境從不愉悅的轉化成愉悅的,這是一種前行的方便,是在做準備。靜坐時要把坐墊周圍收拾乾淨,更重要的,是把情緒收拾好,不要把悲戚和憤怒的情緒帶到靜坐的心靈殿堂。當你走到坐墊前,會先把鞋脫下來。同樣地,也要把掛在心中的石頭放下來,不要就隨便坐下來。有一個字叫做“神化”,是把自己變成神的意思,是靜坐前的準備功夫。我們學院中有這種課程,仔細教你怎麼準備自己,很可惜現代人太忙了,很少看到外面有人這麼教。
這個準備的功夫叫做“尼亞薩”(nyāsa),它有二層意義。第一層是把東西放下,不再拿起來,這和“三尼亞薩”(sanyāsa捨離、出家)的意義相同。
第二層意義是莊嚴自己,把自己卑微的轉化成神聖的,提升自己。舉一個例子,你會做“合十”(namaskāra)的禮敬手勢嗎?合十所象徵的意義,是將自己心內的花朵奉獻給對方,這就是一種尼亞薩….
靜坐不只是閉上眼睛坐在那兒。你整個身體都要靜坐。尼亞薩是將你身體神化的功夫,詳細作法是要將咒語各個音節用在身體不同的部位(也就是“布字”)。可惜現代人都沒時間學習這種細緻的功夫,只好將就你的時間,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常見到許多宗教的儀式中,東方和西方都有,信徒會繞著神壇或是某個特殊的地點走,不停地繞圈子。這究竟代表什麼意義?是誰教他們這麼做?大多數的宗教人士已經不明白這麽做的道理何在,只能說是傳統,是儀軌。這不是什麼石器時代留下來的迷信行為,而是一種將自己意念向內集中的象徵行為。因為我們不再能覺知自己內在中心的那一個點,所以就投射到身外一個神聖的點,藉著繞行那個點去覺知自己內在的中心點。
在練瑜伽的攤屍體式法時,也有種種讓意識在身上各個點繞行的方式。這個練習法的名稱śava-yātrā,在今天的印度語中,是送葬的意思,是眾人將屍體送去火化。在瑜伽體式,則不是送屍體去什麼地方,而是在自己的身屍中繞行,體驗自己內在的層面。
人命只在呼吸之間
征服時間的秘訣何在?我們講個實用的,征服時間的秘訣就在呼吸之間那一瞬間,你能掌握呼吸之間那一剎那,就能掌握生死,你就能征服時間。你要學的,是讓呼吸之間沒有間隔,開悟就在此中,永恆就在此中。當你在觀自己呼吸的時候,試著讓呼吸之間沒有停頓,就這麽簡單,不用其他花巧。若能完全熟練,我保證你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壽限。開始練習時試著做二回呼吸,然後增加為三回。每次只要兩三分鐘,每天多做幾次,你會進步神速。
只要挑一種簡單的練習,重複做,長期做,不間斷地做,能堅定不移,你就會有成就(按,《瑜伽經》 I.14: “需長時間無間斷誠心遵從以達堅實地”)。
你想檢查自己的心靈修行有沒有得力,不用看別的,只要看三件事:靜、喜、愛。
靜,你的靜會變得強而有力,過動的孩童來到你的身邊會自然靜下來。你心中常覺得圓滿充實。俗話說,罈子空了最吵,滿了最靜。我們見到周圍很多人,整天滔滔不絕,到哪裡都講個不停,這就是空虛。你可以用某人講話的多少、聲音的大小,來衡量他是充實的還是空虛的。
靜和喜是同時有的。你靜,但要做到別人不會覺得你拒人於千里之外。你心中是喜的,任何事都能帶給你喜樂。
什麼是愛?愛是知道所有眾生都是同一個海洋中的點點波瀾。能體悟到這個,就是愛。
你能在這三件事不斷進步,你的修行就會得力,你靜坐時會坐得更深,終於有一天開悟,那終極的智慧自然湧現,你不用去找它,因為它是你本有的。
斯瓦米韋達《什麼是覺性》(中文翻譯 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