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完這一段關於博伽梵歌的釋論,邊對照瑜珈經,似乎有另一個理解,寫完後,雖然知道自己愚鈍,還有好多前面的旅途,但心裡十分嚮往這些境界,也分享給大家~~~OM 感恩上師恩典。
梵知者的七個階段:
1 śubhecchā (善念發願):也就是決心要得到解脫,從明辨永恆與非永恆開始。
2 vicārnaṇā (參究本性),有了上一層的決心,弟子開始找尋上師,透過上師教導,對上師的各種教誨與奧義書的研讀參透。這可以對應吠壇多的śravaṇa manana (聽聞研讀與沉思)
4 sattvāpatti (經驗實相),這第四個階段就是前面三個階段的成果,經驗了內在實相,超感知的了悟梵或說本我的身分。這可以說是將世間一切視如夢境,因為整體宇宙在眼中看來已是非真,在古文中說:「當非二元被穩定的建立,二元就停止了,到達第四階段的人看這世界有如夢境。」到達這第四階段的瑜珈士稱為brahmavit,梵知者。
5 asmsakti (無執立真) ,第五一直到第七階段屬於個靈解脫(jīvanmukti)的不同層次。首先,沒有了對象,這對應的就是無專注對象三摩地(nirvikalpa-samādhi,或瑜珈經所謂的asamprajñāta samādhi),那是超越了有對象三摩地(savikalpa-samādhi ; 或瑜珈經所謂的samprajñāta
samādhi,)後到達的狀態。這樣的瑜珈士稱為妙梵知者(brahmavid-vara)。
6 padārthābhāvanī(離相喜樂):沒有了客塵對象,在上一個階段練習成熟後,瑜珈士可以長時間保持在這樣的三摩地狀態很久(稱為padārthābhāvanī),來到這個境界,他已經無法自己出定,必須由別人來喚醒他才會有知覺,這樣的人稱為勝妙梵知者(brahmavid-varīyān)。這屬於無對象的深眠境。
7 turyagā (達圖瑞亞(turīya):到此已經完全同化入一種靈性境界,沒有了二元對立的認知,他既無法透過自己或者他人來被喚醒,他完全只存於本我之中,完全融入本我,只有全然的至喜,身體的功能會自動完成,因為他的生命能被至高上神所掌握。這樣的瑜珈士,我們稱之為至勝妙梵知者(brahmavid-variṣṭha)。在古經文中描述這樣的境界:從第六階段來到第七階段的差別是很微妙的,本人或許感覺也或許完全感覺不到其間細微的差異,第七階段稱為無身解脫(videha-mukti),是這七個階段中是最高的境界,超越言語所能描述,進入全然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