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他人即地獄: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人類處境

 


他人即地獄?

sujata


〈他人即地獄: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人類處境〉

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 1944 年的劇作《禁閉》(Huis-clos)中提出一句深刻又常被誤解的名言:「他人即地獄。」這句話並不是在宣告世界上人人可惡,而是透過劇中三位亡魂被關在同一個房間、無法逃離彼此的情境,揭示人類存在的一個核心困境:我們無法不在他人的凝視下成為某種人,而正是這個「被看見的自我」帶來痛苦,甚至構成地獄。

在劇中,那些亡魂並沒有受到火焰灼燒,也沒有刑具折磨,他們唯一的折磨來自彼此。當謊言被拆穿、形象崩解,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在他人眼中真實的樣貌,那種無法遮掩、無法逃避的曝露感,使得每一個人都在別人的存在中被逼得痛苦。沙特藉此指出,地獄並非他人本身,而是我們在他人眼中變得無處可逃的那個自己。

這種情形其實在人間也極為常見。現代生活中,人們不停被他人的目光塑形,尤其社群媒體讓這種感受更加強烈。想像一位少女在 Instagram 上發了一張自覺不錯的照片,她本來只是想分享生活片段,但在按下「發布」的那一刻起,她就進入了評價的戰場。每一次刷新,每一個按讚與否,都牽動著她對自己的判斷。當某位平常會按讚的朋友這次沒有反應,她甚至可能開始懷疑是否自己做錯什麼。她痛苦的並不是那位朋友,而是在朋友眼中「我看起來如何」這件事。

職場上也常有類似的情況。某位被上司視為最能撐、最可靠的員工,起初也許覺得被肯定是一件好事,但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再也不能拒絕工作,再也不能承認疲倦,也不能表現弱點——因為他已經成為上司心中特定的「角色」。一旦他害怕失去這個形象,他就在他人的期待裡失去了選擇的自由,而這份自由的喪失,正是沙特所說的地獄形態。

家庭中更是如此。一個從小被稱讚「你最會讀書」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活在必須不斷證明自己、必須成為榜樣的巨大壓力裡。父母的期待不一定是惡意,但孩子在意識深處會產生一種「我若不是那個樣子,就不值得被愛」的恐懼。他努力讀書的動力,已經不是來自興趣,而是來自避免讓別人失望的焦慮。這種焦慮便是地獄的火焰。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沙特所說的「地獄」,其實是人對他人眼光的依附與恐懼。人天生在意他人的看法,因為自我是透過他人的反應被塑造出來的。然而,一旦這種在意過度擴張,就會變成牢籠。地獄並不是外界的惡意,而是我們把自己交出去,讓自己在他人眼光中失去自由的那一刻。

但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的結論並不是要我們逃離他人。如果人類完全與他人切斷關係,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鏡子。同樣的眼光,既可能成為枷鎖,也可能成為成長的契機。真正的自由不是拒絕他人的凝視,而是在凝視之中仍然能夠維持自己。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完全不被評價,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評價決定我們的行動;我們無法避免被看見,但我們可以學習在被看見之中依然站立。

「他人即地獄」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為它點中了我們最深的脆弱:我們害怕被否定、被看穿、被誤會、被標籤。然而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地獄並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讓人重新理解「自由」真正含義的起點。當我們不再把自己完全交給外界評價,而能夠承認自我、接納矛盾、在他人的眼光中仍堅持活出真正的樣貌時,我們就開始跨出地獄。

地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尚未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存、又不失去自己的狀態。學會這件事,也許正是人一生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