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瑜珈傳承的治世之道

 瑜珈傳承的治世之道


作者:斯瓦米韋達


在西元前四世紀時,印度就已經是一個帝國,規模跟好幾個世紀之後才出現的羅馬帝國不相上下。當時印度帝國的皇帝名為「羌德拉笈多」(Chandragupta),他聲名遠播,連希臘人都知道遠方有這一位賢君,稱他為「Sandrogottos」。笈多皇帝的宰相名為「恰那吉雅」(Chanakya),他依照婆羅門哲人的傳統,住在一間小茅屋中。每次皇帝要諮詢這位亦師亦臣者時,就得親自登門求教,在距宰相住所還有幾里之遙的地方,皇帝就下車,徒步前往宰相的茅屋,以示尊重。


這位宰相的主要著作是《治道論》(artha—śastra),這是一本治世之學的經典著作。這部書的附篇題為〈恰那吉雅箴言〉,列有五百七十一條治世的精要箴言。頭幾條箴言是:


安樂之本在於「德」(dharma)。

(立)德之本在於「治」(artha)。

治世之本在於領導統御。

領導統御之本在於能征服感官

征服感官之本在於能「虛心自律」(vinaya)。

虛心自律之本在於能事奉長者

能事奉長者,才能有「實證知識」(vi-jñāna)。

願君子以實證知識來圓滿自我、充實自我。

能培養自我、充實自我之人,乃能征服自我之人。

已經能征服自我之人,其所祈求、所追尋者,均得以成就。



梵文「artha」(治)這個字,包含了世間一切能夠資以維持生計的事物和手段,因此它既是政治又是經濟,此兩者在古印度的治世之學中是不可分家的。

(註解:artha這個梵文還有金庫、感官對象等意思,所以就像斯瓦米吉解釋的,包含了所有人生維持生計的一切都可以被解釋為artha,人生四大目的其一就是獲取資糧,發展政、經、文化等等,以為人生最重要目的:解脫,做準備。這麼多意思很難用一個中文字表現出來,這個「治」翻譯得真好,但讀者不可解讀為政治而已,因為它實際上,涵蓋了所有一切的人生治理。)

不過,我們可以從上面所引用的箴言看出來,要有成就,核心在於能征服感官、自我控制,在於能經由事奉智者、長者,而培養出謙遜、自律的心態。

我們可以用這個教誨來檢驗現代的治世手段,看看它在哪些地方沒有依循古代的理念。如何運用古代的理念,來解決現代世界的商業和政治問題,是一個大題目,可以寫成好幾部長篇論文。我們究竟做到多少自我控制和征服感官,以及在長者、智者面前展現謙遜和自律,來訓練自己,以有所成就?在我們經營生意時,究竟用了多少實證知識來做為指導原則?

「實證知識」是什麼意思?在《博伽梵歌》之類的典籍中,「實證知識」(vi-jñāna)這個名詞常常和「單純知識」(jñāna)同時出現。偉大的商羯羅阿闍黎說,兩者的區別在於,單純知識是理論和文字上的知識,而實證知識則是自己親身體驗得來的知識。不過,此處所說的「實證」,並不是指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那種經驗,而是指能夠開啟我們直覺功能的那種心靈經驗。

(註:歡迎參加博伽梵歌深度研讀與靜坐班。)

這就和瑜伽及禪定有關了。

若沒有禪定的功夫,就不可能學會做到控制自我,不可能征服自己的感官。

若沒有禪定的功夫,也不可能自我收斂,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虛心。禪定能讓人明白,因為長者有直覺的智慧,所以值得尊敬。然後,禪定才能讓人找到進入自己內在智慧的門徑。

我們一方面說要征服感官、要謙遜、要有直覺智慧,可是一般觀點認為從事世間的商業活動必須要靠掠奪、競爭、主動的手才能求勝,這之間是否有矛盾?依照古人的智慧,成功不是非得採用掠奪性的手法不可

印度古代有位蒙兀兒帝國的君主名叫阿克巴(Akbar),他有位聰明的大臣名叫畢兒博(Birbal)。國王最喜歡他,所有的大臣都很嫉妒。他們問國王為什麼如此偏心?他有什麼地方比我們好?國王答應會找個日子答覆這個問題。

有天早上,所有的大臣都上朝了,國王就給大家出了個題目。他在一塊板子上畫了一條線,要大家「把這條線變短」。這麼簡單的事當然難不倒眾人,大家競相擁到板子前,其中一人把那條線擦掉一部分。

國王說:「不行,不行。我要你把這條線變短,但條件是你不可以動到它!」這下可成為難題了,沒有人可以解決。

國王最後轉向畢兒博,要他上來「把我的線變短,但是又不可以動到它」。畢兒博一話不說,拿起筆,上前在板子上畫了一條更長的平行線。


國王畫的線_____________


畢兒博畫的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稟報:「陛下,現在您的線變短了。」

這可不是在和別人的線爭長短,只是把注意力深深地集中於自己的內在,不用去理會別人有什麼成就,就盡自己一切努力把手邊的工作做好。如果能夠完全自我控制,掌握自己的感官和情緒,完全虛心積極地作為,向有智慧的人學習,這樣的人當然能夠「不爭而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