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給瑜珈初學者的一封信


在踏上任何瑜珈教室之前,你們都應該自己詢問自己,學習瑜珈的目的是什麼?因為這直接關係你適合到哪個瑜珈教室學習。

常見的目的有:運動,健身,放鬆,調整身體錯位,醫師的建議,我不會呼吸!


來體驗的新朋友經常告訴我,他離開某某某瑜珈教室,因為總是跟不上老師的呼吸以及體位法,原本是想來放鬆的,卻搞得自己更緊繃,還有那不可預期,偶而出現的肌肉拉傷也會困擾著他們,懷疑自己是否做的不對,但是一班30~50個人,老師根本不可能全部照顧到。所以責任全歸給老師有些不公。自己要願意承擔第一責任,從結論上看,畢竟選擇到那~~麼多人上課的人是你自己。

這正是為何我們堅持小班和以喜馬拉雅瑜珈傳承作為教學主軸的主要原因。我們相信每一個老師都是以他自己相信的方式來分享,但問題就在於每個人的信念不同,而我們傳承主張的是,老師只是一個媒介,所傳遞的不是老師自己的信奉信仰,而是歷代瑜珈大師在喜馬拉雅山岩洞或者修道院中,經的起時代考驗的練習方式,因為練習的目的不同,方式也就不同。我們堅信瑜珈的目的在瑜珈經中的教導,瑜珈就是三摩地,三摩地是一種心的狀態,純然、寧靜、無我、祥和、喜樂,你可以用許多代名詞去嘗試說明三摩地,但我們老師說,只有到達三摩地才能經驗那無以形容的境地。

對的瑜珈練習,應該要讓你的心到達接近那些形容的狀態,一堂哈達瑜珈結束,你的心應該是休息,平靜的,瑜珈絕不是競爭比賽,我們也沒參加過瑜珈比賽,當然也沒有冠軍頭銜,大抵上瑜珈比賽這件事情就是很值得挑眉的事情。回到主題,練習瑜珈絕不是讓額頭更緊身體更酸,但這樣聽起來"很容易"的練習有沒有效? 你可以觀察瑜珈老師靜坐的狀態,我們老師說,如果一個瑜珈老師總是慌慌張張,坐下來無法定,那麼你就應該立刻停損,不要再上他的瑜珈課了,因為她的修為是她練習結果的顯現。因此,在我們的傳承裡,要求當老師的必須在學生到達教室前就開始靜坐,祈請上師祝福,祈請自己成為教室穩定的力量。如果你能夠在這樣的力量下練習,你很有機會也會得到這樣的祥和穩定,那麼,你的瑜珈練習就是符合經典和大師的經驗的練習。

接下來談談,我不會呼吸這件事情。

我不會呼吸這句話本身是值得商榷的。呼吸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活著做出這樣一份宣示,我不會呼吸!那就代表沒有問題,你的確有在呼吸。問題在於,呼吸的質量。每一個人都會呼吸,都有能力呼吸,天生公平,所有人出生時呼吸都是飽滿美好的,像我們老師斯瓦米韋達常說的:全身都在呼吸!但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你以為你不會呼吸了呢?茲事體大,可能要花一個工作坊的時間來解釋,但長話短說,原因大都是我們成長過程的壓力造成我們改變了原來最自然飽滿的呼吸方式,而變成了淺呼吸,頓挫呼吸,呼吸不勻稱等問題,但說白了,你還是一個能呼吸的人,就不要用太譴責的語氣責怪自己的呼吸,那呼吸就更會鬧脾氣,越來越遠離改善呼吸質量的機會,所以先用你目前的呼吸幾次,然後告訴自己!我可以呼吸!我可以透過規律練習讓呼吸更好!

來我們教室練習的人,我們都會請大家先練習橫膈膜呼吸,但有心想要改善自己呼吸質量的人,必須願意給自己時間,畢竟你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以現在的呼吸活了過來,也得給自己時間慢慢調整吧,萬幸的是,你不用再花同樣長的時間回去,犀利人妻的我回不去了這句台詞,無法應用在你的現實人生,起碼呼吸上,你是大有機會回去的。安先!

最後給大家的建議是,如果你是真心想從瑜珈獲得改善身心,最重要的願力紀律是不可缺的,否則你只會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心思短暫的過個水,成效是很受限的。要願意給自己一段夠長的時間,養成規律的練習,願意在課堂以外的時間,把瑜珈的心性紀律放到生活中,這樣的學習較果才是全面的。

那些願意讓正統瑜珈走入生命的人,是真正有福之人,這樣的人在人口比例上是稀有的。我們等待準備好的你,走進來,坐下來,靜定,真正照顧你的人不是我,會是歷代傳承的上師之愛。

祝福大家有緣享受那罕有的幸福~~~

s (我不是小s, 而是老師教我們做人要謙虛,盡量放小自己。我的梵文名字sujata譯音為中文是蘇珈塔,這不是蛋塔的一種,而且我也不姓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