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梵咒與啟引概說

梵咒與啟引概說


第一部分:梵咒概說


作者斯瓦米韋達

序言
自幼時起,我們接受的是去觀看、審查和證驗外在事物的訓練。啟引(initiation)或領受梵咒(mantra),卻是往內審視的一步。啟引不是宗教儀式。勿將梵咒、禪修和宗教混淆;兩者截然不同。

梵咒是一個音聲、一個音節或一組音聲。人透過梵咒的波動(vibration)而非涵意來認識它。梵咒帶給心一個標的,引領人覺知內在狀態,進而了悟自性,協調其內在和外在世界。
梵咒如同一位朋友,能使我們的心變得專注,並能輕緩地將修習者帶入內在的意識核心,深邃的寂靜之境。梵咒也是植於自性土壤中的性靈種子,它是一種具有療效性的指引,引導個體穿越所具的各個層面,直到最終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合而為一。

梵咒是了悟自性的重要工具。很重要的是——你要經常修持禪定,憶念你的梵咒,使之成為生命的一部份。在靜坐時,要有意識、靜默地憶持梵咒。但在其他時刻裡,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梵咒。假以時日,你將會發現梵咒已然成為你日常生活中的指引者。拉瑪尊者

勝王瑜珈(Raja Yoga——王者之道,是派坦迦立瑜珈經(Yoga Sutras of patanjali)裡教示的完整瑜珈修持法,這是連最偉大的哈達瑜珈(Hatha Yoga)論述者斯凡特瑪拉瑪(Svatmarama)等也一致推崇的經典。喜馬拉雅傳承的上師經由實修而詮解、闡明此經,並以實證和啟引的引導承續之。此即眾人所稱之喜馬拉雅聖者傳承(Himalayan Tradition)。不過,若是沒有傳承直接之傳輸(a live transmission),吾人亦無法洞悉派坦迦立。因此,傳承首先傳授給修習者的傳輸即是梵咒——心念集中的音元。

「梵咒」一詞
梵咒(mantra)一詞與英文的「人」(man)、「心」(mind)及「心理」(mental)有關。這些字都來自拉丁文中的「心」(mens),這個字又源自希臘文中的「心」(menos)。以上的這些字,包括梵咒一詞,其源頭都是梵文中的字根動詞(man——表示禪定的行修(to meditate)。「人」能行修禪定,而「心」是行修的對象。心所專注的對象是一個字音或一組字音,亦即「禪定行修」所用的「梵咒」。無論在印度或亞洲各地,梵咒原本即是文化中的主幹,於個體生命至為重要。人若沒有梵咒,就像沒拌鹽的印度煮豆(dahl),總是少了什麼。人若沒有梵咒,就還不完整。

何謂「梵咒」
梵咒是一個字音或一組字音、一個意念、一種禱告——但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禱告。梵咒能將人的較低意識與較高意識——即神聖意識或神聖的生命力能——建立聯繫。梵咒是一個音聲單元、意念單元。為達到特殊的性靈目的,修持瑜珈的學生或弟子被授予一個或一串音聲,做為他經常憶念的標的。於人的內在意識網路中,意識能量有音和光的形式。發展到某一個階段,音和光的能量會交織或融合。但在現階段的性靈發展中,由於我們對音和光的體驗因人而異,因此先從梵咒的音聲入門。對於光的啟引,則是之後的事。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的是梵咒的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在於梵咒是由音節組成的一個音聲,它對心有特殊的作用,於心中持續誦念時尤其如此。第二個面向,則是它的意義。

重複音聲的效果
梵咒的理論基礎是——所有的音聲、字母或字母的音節,都蘊含某些精神的或心裡的波動集中點。每一個音節蘊藏著意識的特定波流。因此,當你憶念某些字母或其組合時,便會隨之升起某些意念或心理波動。音聲有它特定的性質或風韻。心念字音,波動即生,而各種波動又不盡相同。不同的音節擁有不同波動力量的集中點。我們以某些字的發音為例,即可粗略地證實此一論點。舉例來說,當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那裡沒人懂英語。於是我就突發奇想。步出旅店來到街上,見到有人朝我走來,我便走近那個聽不懂英語的陌生人,粗聲說:「ㄘㄨㄉ!」。他根本不懂我在講什麼,但那聲音已衝擊到他的內心。隔天,我為自己的魯莽驚嚇行為感到不安,希望有所彌補。於是。當我再度來到街上,就對我第一個見著、也是個不懂英語的人,輕柔地說聲「ㄌㄨㄦ!」。

這兩種聲音的差別在哪?就在於性質上的不同。詩人和才華橫溢的作家即明瞭這點,才能在他們的作品上充分發揮音聲之效。因此,無論對一音聲做何詮解,音聲本身就具有影響力,會在心理烙下印象。同樣地,每一個梵咒也都有它本身獨特的音聲波動。

梵咒即能量之力
再深入一點。這整個宇宙即由意識力量運作,這些力量或稱為:天使、神衹、化身或神的示現等。梵咒的音聲代表了意識的這些形式或面向。因此在我們的傳承中,梵咒被視為神聖力量的音聲化現。在基督教的部份傳統中、蘇菲教或猶太教神秘哲學(Kabbalistic)的傳統裡,也有如此之說:「神的名字就是神本身。」

更明確地說,每一個體心識各有其內涵,其中蘊含了累世以來的「印痕」,或稱之為smaskaras(譯者案:此作「心之印痕」解)。我們所有的行為表現、感知到的慾望和內在生起的衝動,皆是由這些心識印痕引發而生的。過去印痕得總和,便形成了個人的人格。如果我們想要修養自己,就須學會轉化這些印痕的模式。

假若這裡有半杯冷水,將熱水倒入之後,水的性質就改變了。同樣的,若我心識中有導向負面思考的印痕,我就傾注能甘潤心識的音聲為中心意念。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憶念它,日日行之數小時,並如此行修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心受此烙印,必然有所轉化。梵咒即是如此轉化我們的本質,使之更為精純、柔和、寧靜。假使某個人的心識印痕總和,易引發思緒煩亂,就給予他安靜平撫的梵咒;若其心識印痕較屬被動,就給予他激發動力的梵咒。當我們一再地憶念梵咒,同一梵咒對心識的烙印,會使人格產生正向的轉變。

梵咒,作為神的名字和音聲的化身,能深印於心的更深邃處,以致憶持者的人性將讓位予神性。以梵咒修持禪定,即是體驗靜默的祈禱、極至精微之虔敬情操及修為。直至最終,行者深切體悟:「並非是我的」、「一切都是祢的」、「唯有祢」,整個人格便由此轉化為神的殿堂,成為神的工具,從此唯神性得藉彼化現行為。此乃漸進的蛻變,待時機成熟,一切俱成。當修持者超越了「持誦」梵咒的階段,能任由梵咒自內心深處升起而往內諦聽時,他才開始步入梵咒超凡入聖的轉化之道。

因應人格和目的而授予梵咒
有些人或許會這樣反駁:「嘿,我就喜歡我這樣子,才不想改變人格,也不要別人多管閒事。」即使你不想進一步接受啟引,只是以梵咒So-ham配合呼吸的簡易禪修法靜坐,也會帶來人格上的轉變。不過,這些方法終究不及個人梵咒有效。啟引者傳授個人專屬的梵咒——或稱啟引(diksha)的梵咒或上師的梵咒。就如同從傳承之宇宙心靈中汲取一滴,然後將此滴、此一種子植入受啟引這的心識中。之所以稱之為啟引,是因為無論它有多微細,某種形式的能量仍能經由師、徒代代相傳的傳承,而傳輸到受啟引者的心識中。

在西元前十四世紀的布拉哈——阿拉良卡奧義書(Brhad-Aranyaka Upanishad)中,我們會讀到傳承上師的名錄:由某位上師授予弟子某某,再由此弟子續傳弟子某某,再由此弟子續傳弟子某某,如此師、徒相傳,共計六十八位。回溯此一代代相續的傳承至其本源,即是那本自存在的至上本體(Svyambhu Brahman)。奧義書云:「皈敬本自存在的至上本體。」因此,梵咒是古代聖哲(rshis)於至高境界的三摩地(samadhi)、最深徹的禪定時,於意識中感應到的音聲、意念、訊息。梵咒於靈魂深處因啟發而開顯,然後經由傳承而傳續下來。

不同的人適用的梵咒也不同。這是如何運作的?在這裡我們需要稍微談論瑜珈法脈史。有些時候,人們會問起:「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是怎樣的呢?它是瑜珈傳統中的一支嗎?」「超覺」是現代語彙,它別有所指,也肯定不是梵文。也有人問:「禪宗靜坐呢?它和瑜珈靜坐不同嗎?」

要知道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多年時期的印度,乃是類似十八世紀時墾荒拓土的美國。當時人們由各地湧入,分散各處,砍伐山林,建立家園,也陸續興起城鎮和宗教。不過,有些深思自省的人,為了開展自我征服和自我探索的歷程,便隱居於深山森林、洞穴中。因此,當鎮裡居民厭倦塵囂,嚮往心的安寧時,就四處尋訪這些隱居的性靈導師、偉大的上師們,並於其座下修習一些時日。待其領略到一些安寧、智慧和啟引之後,再回去過一般世俗的日子。在這些隱居地中,有一部份發展為優良的學苑,塔克夏——希拉(Taksha-shila)大學即是其中之一。西元前四世紀入侵印度的古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曾迫近當地,當時的住習者超過兩萬之眾。印度當時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習無法與性靈分離,也必然關係到一個人人格的養成。每個人處於開顯性靈之學習階段時(the brahmacharya stage),師長就教導他們如何自我修養以便服務人群,以及如何達成生而為人的使命和性靈上的開展。

喜馬拉雅的偉大聖者們乃是瑜珈體系的創造者。透過他們的直覺知識和智慧,使流傳於當時的教法延續至今。這些聖者不但能以直覺獲悉知識,更親自証驗了這些知識。就一般人來說,人格特質是由自己的意念思維造就出來的。問題在於意念紛亂不一又任意閃現,使我們往往無法留駐於任何一念,也無法連貫思緒。持咒就是要修持單一的意念,使心持續留駐於此一意念,以對心識造成某種影響。

因此,在瑜珈傳承中的偉大上師可能會對弟子說:「孩子呀,你內在的火還有待加強。因此我們要給你火的咒語。你要坐在燭台前,注視著燭火;再配合呼吸的韻律,並以心憶念或往內諦聽這特殊的火咒。若能如是修持。在六個月之內,你的人格必然會有某些極為正面的轉變。」但對另一位弟子,上師可能另有處方:「你所缺少的是如水一般的冷靜和流動性,因此我們要給你水的咒語,這是適合在流水邊從事的禪修法。」弟子若能經常以專注之心憶念梵咒,經過一段時日之後,那水的視覺印象和單一的梵咒意念,會為他的人格帶來非常、非常微細的轉變。

漸進的人格轉化
人格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轉化。在此不妨就以相貌的變化來說明這個道理。今晚入睡前。你先拿面鏡子看看自己的臉。這張臉會到你明早醒來就改變了嗎?不,沒變啊,還是同樣的臉孔。到了明晚你再看一次,臉還是一樣。從早到晚,你的臉孔並沒有改變。不過,等到五年或十年後,你再拿出今日的照片,還能說你的臉依然沒變嗎?但是,這當中有哪一晚入睡前所看到到的臉在隔日醒來就改變了?同樣的,人格的變化,是精微而不易察覺的。有些人才靜坐或受啟引不久,就因其心轉化緩慢而失去耐性。甚至有人來電問我:「我在三個月前受過啟引,還要多久我才會開悟?」性靈上的進展和規律專一的修持,稱為性靈行修(sadhana)。一般而言,這是緩慢、溫和而漸進的過程。在這當中還有許多部份是需要我們加以吸收和消化的,因此也是急不得的。不過,人往往缺乏耐性。


各種使用梵咒的方式
通達意識和心有各種不同的途徑,那也正是禪修所涵蓋的範疇。在性靈行修上,有各種不同的途徑可以開顯我們的真實本性,因應各種人格特質而處方的禪修法也是多不可數。有些人適合凝視燭火的禪修法,有些人適合修練某種調息法,另一些人則適合另一種調息法。有些人以諦聽梵咒的音聲為其修持法,有些人則配合特定音調來攝心於咒語。還有人領受的是在持咒時,攝心於某一意識中心的禪修法。

現今的梵咒修持,大多由簡易的咒語入門,之後才領受較複雜的咒語,然後持續修持一段特定的時日。有時,在一段期間內,我們或是配合內在的集中來修持梵咒,或以效果勝過梵咒十倍的火供來強化修持,以達到某種性靈上的成果。這也是一種將特殊意念烙印於心的修持。經此烙印,有一道門將會開啟,無論此一求道者的修養程度如何,他都能較快地進入到他的下一個階段。

勝王瑜珈與其分支
開創喜馬拉雅瑜珈傳承的偉大上師們都精通自我征服、自我探索以及入達至高意識核心的各種途徑。但是,他們座下的弟子並非人人都能掌握禪修的所有面向。因此,有些弟子長期從事修練身體的瑜珈,有些弟子則相應攝心於音聲的修持,另一些弟子則對攝心於光的禪修法較能心領神會。於是,這些弟子在較廣的體系內各自發展出特定系統,並以其所長創建學苑或道院。這便形成今日可見的各種瑜珈派別,如:哈達瑜珈(Hatha Yoga)、音聲瑜珈(Nada Yoga)、融合瑜珈(Laya Yoga)等。當有學生前來道院住習,並且花些時間嘗試某一條特定的道路。其中有人會覺得:「這才是最好的道路。」何以如此說呢?這不外是他們自身的體會,覺得自己受益良多。不過,可能也有人不以為然:「喔,你講的是那些人呀。我也去過那裡,用過那些方法,卻一無所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偉大上師的弟子雖各有精通,但被認為能精通整個勝王瑜珈(Raja Yoga)的弟子卻如鳳毛麟角。勝王瑜珈——王者之道,乃是涵融這所有系統的深廣體系。在勝王瑜珈中,有各式各樣的修持法,但這些方法都涵蓋在原本體系的架構中。爾後發展出來的各個系統,都是衍生自這原本體系的分支。可以說它涵蓋了因應不同個體特質的各種修持系統、方法和梵咒。我們的傳承於教法的傳授,即是以勝王瑜珈——瑜珈中的王者之道——做為啟始。

在很多城市和國家中,都有人問我:「你如何看待你們瑜珈的系統和禪宗系統?」這該怎麼回答?我只能謙卑地說:「凡是禪宗有的,瑜珈也有;不過瑜珈有的,禪宗未必有。」另以超覺靜坐一例來說明。再受認可的梵咒修持法中,擇定梵咒而後依法修持,乃是其中的一種修持方式。因此,當馬偈希(Maharishi Mahesh)這位瑜珈行者來到歐美等地,公關人員見他有心傳授許多教法時,一定是給了他這樣的建議:「瑜珈行者,聽我的準沒錯。這些偉大得出離智慧和哲理在此地是行不通的,你必須透過包裝已取勝。也就是取出一點點教法,然後加上吸引人的包裝,價標也不能馬虎,另附上精緻贈品,還不要忘了打廣告:不消三年,開悟有成!或說:它會在某方面為你帶來利益。」但就瑜珈體系涵蓋的範圍而言,超覺靜坐只佔其中一小部分。至於內觀或智慧禪(Vipassana),已我見過的習者中,受限於覺受——身體的覺受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靜坐長達二十五年,還是不能超越身體感覺的層次。他們有超越名字與色相(nama-rupa)的潛能,但他們大多數的指導者不知道要如何協助學生突破。禪門中也有類似的問題。雖然有些禪宗法脈也允許使用梵咒,然而,有許多習禪者卻始終難以跨越意念思惟的層次。其實,上述的所有系統都應融合於吠壇多禪觀靜慮法中的摩訶偈(maha-vakyas)和梵咒的禪定行修中。此二者有其交融處,那也正是習者必須親證之處。喜馬拉雅聖者傳承之美,就在於它融合了所有系統——這並非以人為的方式整合那些原本各自分離的系統;而是所有的方法系出同源,爾後才各自發展出特定的面向。

啟引中梵咒的擇取
梵咒是適合個體修持的一個、或一串音節。也許有人會問啟引者:「你連我叫甚麼都不清楚,怎能為我擇取梵咒?」要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有二:一是透過理性的過程,另一則是透過直覺的過程。

首先需要探討的是,你是誰?很多人會認同名字,認定自己與名字無異。不過,你的名字並不是你。名字是怎麼來的?假使你出生在三千年後的先進文明,那時的人類或許因為只擁有數字或為了保密,便以號碼來分別你我,其中的可能性很多。不過,絕不會你甫出娘胎就自動報名:「我是瑪利。」名字是要等你長到一歲半或兩歲時,一些蛛絲馬跡會讓你有所感悟:「這些人說到瑪利,就會望著我。瑪利,過來。瑪利,來做這個。瑪利,去做那個。這麼說來,我應該就是瑪利了。」因此,當有人問起:「小女孩,妳叫甚麼名字?」,小女孩便回答:「瑪利」,這其實是在特定條件之下的反應。你的名字並不是你,瞭解嗎?

人格各有型態,其中存在的事實,本身就是一門科學。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長短處。特定的人格型態也有其適合修持的梵咒,因此,凡是深解瑜珈科學的人都須學會辨識人格型態。身為啟引者,除了要精通梵咒科學,還要能把握人格特質的各個面向。

然而,啟引的過程遠深於此。啟引者需有非常純淨、清明、豁朗的心,才能於禪定中,以直覺領受並傳授適合你人格特質的梵咒。這也是我們自願進入而許多人卻無法接受的領域。有的人覺得它玄秘難解。接受與否,乃個人自由;信或不信,也毋須罣礙。他們往往是因為無法相信會有這樣的恩典,因此不願請求梵咒啟引。即使如此,他們仍然可以依於目前所學的禪修方法來自修,也可以去上其他有助性靈成長的課程,依於所學繼續行修瑜珈。只不過,在我們的傳承中,進階禪修法的傳授,都是以個人梵咒的行修為基礎,爾後也才有機會進入進階禪修。

啟引師很少會主動說:「我要給你梵咒。」這必須是發自內心的意願。如果你有這樣的渴望,就可提出請求。一旦敲定時間。就可進行一簡單形式的啟引。不過,對啟引的可求必須來自請求啟引者本身的意識,那是發自他內心的渴求。再次說明一點——即使你尚未生起這樣的渴求,至少也要設定一個規律靜坐的時間。甚至你只要能規律地在固定的時間靜坐,就能保有與恩典源頭之間的連繫。

啟引的過程
在喜馬拉雅傳承的啟引儀式中,有一些傳統上須遵循的程序。啟引是學生生命中的轉捩點和里程碑,因此將受啟引者至少要在啟引的前一天,以清淨悅性的素食、避開激擾情緒的活動、培養寧靜的心,以淨化自身。待其沐浴更衣之後,也就做好領受梵咒的準備了。

啟引當天,修習者應備好鮮花、水果和獻給上師傳承的供養金。這些獻禮象徵人的五種感官:視覺(rupa)、味覺(rasa)、嗅覺(gandha)、聽覺(shabda),也表露了習者的虔誠意向——願將感官之樂臣服於性靈開展的更大利益之下,但不是棄絕感官上的體驗。

在啟引會場,啟引師先進入禪定,將受啟引的學生則在另一處靜坐一會兒之後,就會被引領至啟引者跟前。師生一起靜坐片刻之後,師即傳授咒語——通常是貼近學生的右耳,輕聲傳授咒語。之後師生便繼續靜坐數分鐘。在啟引者給予學生加持護佑之後,啟引便圓滿結束。
啟引乃是最高層次的給予和分享過程。學生對於追尋真理付出信任和意願,開始踏上自我探索的性靈行修旅程。老師透過上師法脈傳承的恩典來傳授梵咒,並且承諾照應學生性靈的成長。

梵咒成為生命中的穩定力量
梵咒乃是值於你內心的特殊字音。有些門派認為一天只需持咒二十分鐘。然而,若以拉瑪尊者(Swami Rama)本於勝王瑜珈而傳授的梵咒修持法而言,梵咒會成為你個人的朋友,你要時時刻刻憶持咒語——無論是候車、等人或開車或是任何需要穩定平衡的時刻。你的梵咒就是你的,要讓它成為時刻與你同在的一個或一串字音。不過,你會發現即使在此刻,你心中仍不時冒出妄想雜念和各種印象。你所有的一切皆是從外而得的,這些外在的是誤會使你興奮、惱怒、煩憂或恐懼。梵咒則是存於內在、由內升起的音聲。因此,即使這整個世界同時以喧擾的印象砲轟你,那內在的力量,也會使你能始終維護住自心永恆的中軸,不致隨境打轉。這是需要時間練習才能加以掌握的。梵咒會成為一位安靜而可靠的朋友,支持著你應付那迎面襲來的刺激與干擾。只要你能時時憶念它,梵咒自然會成為你潛意識中的一部份。梵咒是心念收攝的集中點,因此它能帶你通往禪修之道,修持梵咒便成為禪定的行修。

學習使用梵咒時,如果你和啟引這或性靈導師保持連繫,他可能會在適當的時機,另授他法,助你突破:「好,過去所用的方法就到此為止。從現在起,你要進入另一種修持。」但有時則可能幾年下來,修持方法始終沒變。修持不是跟人比競,不要因為看到別人換了新方法,就覺得自己也該換個方法。或許你目前所用的方法對你而言已夠有效。這完全是依於習者個人的狀況,以及他想和傳承、教法本源維持怎樣的關係而定。

保持梵咒的私密性
一旦領受梵咒,就要維護其私密性。你不能向他人透露你的梵咒,只需不斷、不斷、不斷地練習。以心憶念梵咒的修持會涉及許多愈來愈精微的步驟。性靈導師也會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走過這些步驟。保持梵咒的私密性,即是靜默(mauna)修持中的一種。梵咒只能往內沈潛,一旦說出,就喪失力量。因此,只能放在心裡,讓它緊貼胸膛,貼近你的心。無論你在做甚麼——走動、準備入睡、醒來、如廁沐浴、甚至是在愛人的懷裡,都要憶念著咒語,讓它成為你安靜的朋友,梵咒便能成為你的心識本質。你有時會覺知到它,有時又覺知不到它的存在。

當你已準備妥當,引領你繼續前行便是啟引者或性靈導師的職責。如果老師係出自真正的喜馬拉雅聖者傳承,只要學生準備好,老師便能依法給予啟引、或引導其進入內在的光、脈輪(chakras)、各個意識中心(centres of consciousness)或拙火(kundalini)等修持。

學生應該要和傳承保持連繫。這種連繫不是靠書信的往返、傳真或電子郵件,而是藉由你每日規律地在固定的時間靜坐。你會因此感受到一種非常精微的無形連結。有時學生在領受啟引之後,也和傳承連繫數年,爾後因生活中的波欄而中斷連繫。但過了十五年、二十年後,這些人又生起想和老師、傳承連繫的殷望。這時他們或許會在信上或直接告知:「你一定記不得我了,不過我的梵咒從未離開過我。」梵咒成為一粒種子,你整株的性靈之樹便由之茁長開來。

啟引概說

什麼是啟引
什麼是啟引?這本小冊子將開揭開啟引神秘的面紗,也將為那些正在尋求啟引的人們,開啟更深層的自我探索之旅。

長久以來一直有這樣的說法:透過瑜珈的行修,能讓我們探觸到自身的所有層次,並將這些層次連結成一體。同樣地,啟引也影響著我們生命的所有層次——生理、能量、心識和性靈等層次。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啟引各個層次的意義。

以生理層次談啟引
就生理層次而言,啟引是表徵個己生命轉捩點的一個儀式。經由啟引,我們成為某一特定瑜珈法教傳承的學生,也因此能受到傳承性靈上師和其他導師直接的指導。在某一程度上,接受啟引就如同成為家庭的一份子。其他的受啟引者成為我們的兄弟姊妹,性靈導師則如同我們自家長輩。

就如所有的儀式一樣,啟引法師和受啟引的學生會依循特定的儀軌進行啟引。在喜馬拉雅傳承中,將要接受啟引的學生會在啟引日前一天,以齋戒、沐浴、靜心等修持來淨化自身。在啟引日當天,學生將會穿上潔淨而舒適的衣物,備好供養上師傳承的禮金(dakshina),在啟引儀式中供養上師。

在啟引會場,啟引師進入深度的禪定中,將受啟引者則在另一處靜坐一會兒之後,就會被引領到法師跟前。啟引師先引導學生調整靜坐姿勢和放鬆身心之後,便貼近學生右耳,輕聲傳授梵咒。然後師生便一起靜坐片刻。在啟引師給予學生加持護佑之後,啟引便圓滿結束。

啟引乃是一種施予的法儀。啟引師施予學生的是護佑、梵咒和承諾——他會照應學生性靈的成長。同樣地,學生也是施予者,他供養啟引師的,是他學修真理的開放之心;他給自己的禮物,則是擁抱一個性靈成長的機會。

以能量層次談啟引
就能量層次而言,啟引有二個面向——它讓我們能瞥見自己的目標,並且促使我們開始行修。

一般人都有這樣的共通經驗——當我們和一個證經驗著強烈情緒的人在一起時,存於我們內在的相同情緒,也會被引發出來。例如:和一個受到驚嚇的人在一起,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和一個正在發怒的人在一起,我們也可能感到氣憤。如此,就不難想像當我們靠近一位處於完全平靜心境的人,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和這樣的人共坐一處,就能暫時撫平我們的稜稜角角,使我們因而體會到另一種自處之道。這會使我們嚮往再次達到那種內在的寧靜,因而致力於自我修養。

啟引不只提示我們生命的目標,它更推著我們朝那目標前進。據說啟引乃是湧自「性靈本源」能量的輸注。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的宗教藝術,常以——來自上方的光束,灑落於受啟引者身上的圖像——來表徵啟引。就這層意義而言。啟引是一種性靈上的助推——使我們的性靈引擎發動起來一位達到禪修較深層次的導師就能略微地傳輸那種境界給學生,開啟修行之道。在此,很難多談啟引的這個面向,因為唯有經由親身體驗和探索,才能確實領會。

以心識層次談啟引
啟引除了在生理層次和能量層次影響我們之外,透過梵咒的作用,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識。啟引時所傳授的梵咒,是一種特殊的音聲。他能引導我們入達內在的平靜。為什麼咒語會有這樣的作用?我們的心通常充滿著妄想雜念,其中有些是痛苦的意念,有些則是歡喜的意念。如果將心集中在那些痛苦的意念上,我們就會感到痛苦。如果將注意力轉換到那些歡喜的意念上,我們就會覺得喜悅。因此,藉由選擇將注意力放在痛苦或歡喜的意念上,我們能使自己生起痛苦或喜悅的覺受。

瑜珈科學採用了這種邏輯,並且更進一步地運用它。我們將心念集中於寧靜平和的梵咒意念上,也就能平撫自己的心(理知之心和感之之心),達到超越苦樂的祥寧境界。據說梵咒乃是特殊的清淨音聲,它能喚起我們心識中的一些特質,這近似於音樂對情緒的作用。不同的咒語就像不同的音樂,對我們也有不同的作用。啟引時傳授的梵咒,乃是依據受啟引者的某些需求而擇取的。

當受啟引者在禪修時和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在心中複誦咒語時,梵咒便會對其心識產生作用。就如同你整天都在聽搖滾樂,它對你就有影響,而且那種影響也會不同於聽輕音樂的影響。行修梵咒亦然。梵咒像是鑰匙——一把開啟個體內在核心的鑰匙。藉著不斷複誦梵咒,我們便能轉動那把鑰匙。

啟引對心識還有另一種影響。行於性靈之道,如何增進自己了別能力的敏銳度是很重要的,它使我們能善巧圓融地行為處事,不會給自己造成障礙。增進了別能力的敏銳度,指的是精練心識功能中的了別能力,凡文稱之為「菩提」。以啟引傳授的梵咒做為禪修時心念集中的標的,能提升我們超然覺觀一切事物的能力,從而精練我們的菩提。我們觀照自己思維模式的能力、分辨自心投射和真實之別的能力,也會與時俱增。所以說,啟引對心識有著極為助益的影響。

以性靈層次談啟引
最後要談的是,啟引對性靈層次的影響,啟引開啟我通往「智慧終極本源」的那扇門。智慧終極的本源在梵文稱為「黃金般的孕育處」(Hiranyagarbha)。那是超越形體的內在導師或上師,也是所有具身相的性靈導師汲取智慧之光的本源。可以說啟引將我們和那「上師」連結在一起。

啟引——期待與真實
有時,求道者對啟引有著非理性的期待。必須謹記一點——梵咒啟引乃是瑜珈之道的第一個啟引而非最後一個啟引。有些瑜珈初學者幻想他們在啟引後就能立即開悟,但事實通常不然。的確,是有少數人之道我們靈性的層次,也確有一些人能頓然證悟。然而,大多數的人應有自知之明,之道自己必須長期從事禪定行修,才有入達覺證的機會。即使像慕克坦難陀(Muktananda)那樣偉大的瑜珈士,他在接受上師授予啟引之前,就已是修養身後的大瑜珈士,也需要在經過十幾年的禪修,才入達他所認定的覺證境界。

何況,又有什麼好急的呢?我們有那麼多需要去學的,也有那麼多的成長方式,為什麼要強求在頓然之間就達到一切?我們可以將啟引比喻為突然得到閱讀能力而且真正享受其中,同時又被賦予讀完巨大圖書館(也就是你自己)所有藏書的任務。當然你會想要完成任務,然而,你就只能讀那麼快,因此你也只能一本接一本地品賞。

關於啟引,我們還必須明瞭——你只靠啟引,恐怕不會達到覺證。要入達覺證,我們必須從事性靈行修,致力於人格淨化。這包括行修禪定、學習善巧圓融的行為之道、瞭解自己的情感情緒、消溶忿怒、克服恐懼。行於性靈之道,就像贊助慈善團體,你每次的捐助效益,都會被慈善事業主辦人擴大二倍或三倍——因為長久以來有此說法:不論你從事幾分的性靈修持,那「終極本源」都會回報你數倍。但你必須克盡本分,才能有所成果。就如喜馬拉雅傳承的瑜珈士 哈里達斯巴巴(Baba Hari Dass)在「火耀不假燃料」一書,第七十九頁中寫道:「凡是一味依賴命運或運氣而不事耕耘的人,終究一無所獲——就像那些坐在海邊一味等待珍珠被海浪衝上岸的人一樣。」

還有,領受啟引,並不意味著你生命中的一切會突然變得容易,所有的問題會隨之化解。要記得:啟引的利益是在於性靈的成長,而性靈成長則在超越自我想像的侷限。因此,受啟引者往往發現自己開始參與一些以往會想避開的活動和環境——然而,現在卻有了改變。這是受啟引者共同的經驗之一——發覺自己以往未曾察覺到的內在力量。也正是這種內在的力量,在種種的情境中支撐著我們。此外,我們也因此和其他受啟引者、求道者建立起相互砥礪的道友關係,同時也能受到喜馬拉雅傳承的性靈導師和賢聖之士的啟發。我們走的是一條內在力量和精練修養的道路,要培養這些特質,我們必須克盡自己在世間的職責,面對自己的種種恐懼,並且擴展服務和愛的能力,並不是靠著一相情願的想法,就能成辦的。

啟引是開顯性靈之鑰,除此之外,它還帶給我們其他利益——喜馬拉雅傳承的性靈導師會承擔啟引倒受啟者入達覺證的責任。能和資深性靈導師討論個人行修問題,是性靈道上極為珍貴的資糧。因為賢聖之士的忠告,往往對我們最有助益。性靈導師也會依於各人道業所需,而傳授行修法門,以利其性靈成長和志業推展。

古魯之識                                                                        
拉瑪尊者
上師節是一充滿喜悅的重大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對傳輸性靈知識的尊貴傳承,心懷崇敬而歡慶著。

這個日子提醒求道者——那永恆的知識是長流不息,並且遍流滿盈於我們的內在和外在。它也提醒求道者不要被世間種種誘惑羈縛,而要以無私、真愛、善巧來履行本分職責,使我們能解脫自身業力、痛苦和不幸的束縛。

這個日子提醒求道者——你們要虔誠地依循覺證之道,盡所能地修持,已達離苦得樂的終極目標,並且能安身於世間而無有執著。

執著乃眾苦之母。不要將愛與執著混為一談。執著並不是愛。真愛者付出而不佔有,執著者則試圖取得世間事物的所有權。因此,瑜珈經說:「修持與無執」,此二者是內在生命並存的要則。你們要學著領會並實踐此二法要,也就能達到生命的終極目標。

上師——古魯(Guru)是梵文辭語,意為知識的泉源,能驅散無明黑暗的力量。光明力源是唯一的,古魯也是同一的。在我們的傳承,上師是承繼喜馬拉雅傳承聖著法教而傳輸性靈知識的一名使者。性靈導師和上師的目的是在喚起你的覺知——上師是存於你內在的,你應學著領會生命——其內在與外在的層面。我只是一名使者,師長們教導我切莫讓自己成為身份地位化的上師(gurudom)。

對貴中心所有的學員,我要傳達如下訊息:你們每天應該定時、規律地從事修持,直到入達生命目標為止。要謹記: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乃是修行道上最大的障礙。除非你已培養出無私和真愛的涵養,否則別期望藉著修持一些方法,就能獲得道業上的成果。做為修行人,你們必須學著讓自己變得無私,能付出給予,溫和處世,滿懷真愛。這就是我依於性靈傳統所帶給你們的訊息。

讓你自己學著如何處於人世,同時能超然世間,擺脫所有的憂慮和束縛。

讓你自己覺知到性靈的中心是存於你內在的。

讓你自己覺知到上師是存於你內在的。

讓你自己開顯出創發性的智能,能服務人群,成為好公民,普愛一切,無有遺餘。

讓我在生命的每一出入息中為你們祈禱。


願至上護佑你們。


第二部分 啟引的過程

啟引的過程
在喜馬拉雅傳承的啟引儀式中,有一些傳統上須遵循的程序。啟引是學生生命中的轉捩點和里程碑,因此將受啟引者至少要在啟引的前一天,以清淨悅性的素食、避開激擾情緒的活動、培養寧靜的心,以淨化自身。待其沐浴更衣之後,也就做好領受梵咒的準備了。
啟引當天,修習者應備好鮮花、水果和獻給上師傳承的供養金。這些獻禮象徵人的五種感官:視覺(rupa)、味覺(rasa)、嗅覺(gandha)、聽覺(shabda),也表露了習者的虔誠意向——願將感官之樂臣服於性靈開展的更大利益之下,但不是棄絕感官上的體驗。
在啟引會場,啟引師先進入禪定,將受啟引的學生則在另一處靜坐一會兒之後,就會被引領至啟引者跟前。師生一起靜坐片刻之後,師即傳授咒語——通常是貼近學生的右耳,輕聲傳授咒語。之後師生便繼續靜坐數分鐘。在啟引者給予學生加持護佑之後,啟引便圓滿結束。
啟引乃是最高層次的給予和分享過程。學生對於追尋真理付出信任和意願,開始踏上自我探索的性靈行修旅程。老師透過上師法脈傳承的恩典來傳授梵咒,並且承諾照應學生性靈的成長。

梵咒成為生命中的穩定力量
梵咒乃是值於你內心的特殊字音。有些門派認為一天只需持咒二十分鐘。然而,若以拉瑪尊者(Swami Rama)本於勝王瑜珈而傳授的梵咒修持法而言,梵咒會成為你個人的朋友,你要時時刻刻憶持咒語——無論是候車、等人或開車或是任何需要穩定平衡的時刻。你的梵咒就是你的,要讓它成為時刻與你同在的一個或一串字音。不過,你會發現即使在此刻,你心中仍不時冒出妄想雜念和各種印象。你所有的一切皆是從外而得的,這些外在的是誤會使你興奮、惱怒、煩憂或恐懼。梵咒則是存於內在、由內升起的音聲。因此,即使這整個世界同時以喧擾的印象砲轟你,那內在的力量,也會使你能始終維護住自心永恆的中軸,不致隨境打轉。這是需要時間練習才能加以掌握的。梵咒會成為一位安靜而可靠的朋友,支持著你應付那迎面襲來的刺激與干擾。只要你能時時憶念它,梵咒自然會成為你潛意識中的一部份。梵咒是心念收攝的集中點,因此它能帶你通往禪修之道,修持梵咒便成為禪定的行修。
學習使用梵咒時,如果你和啟引這或性靈導師保持連繫,他可能會在適當的時機,另授他法,助你突破:「好,過去所用的方法就到此為止。從現在起,你要進入另一種修持。」但有時則可能幾年下來,修持方法始終沒變。修持不是跟人比競,不要因為看到別人換了新方法,就覺得自己也該換個方法。或許你目前所用的方法對你而言已夠有效。這完全是依於習者個人的狀況,以及他想和傳承、教法本源維持怎樣的關係而定。

保持梵咒的私密性
一旦領受梵咒,就要維護其私密性。你不能向他人透露你的梵咒,只需不斷、不斷、不斷地練習。以心憶念梵咒的修持會涉及許多愈來愈精微的步驟。性靈導師也會循序漸進地引導你走過這些步驟。保持梵咒的私密性,即是靜默(mauna)修持中的一種。梵咒只能往內沈潛,一旦說出,就喪失力量。因此,只能放在心裡,讓它緊貼胸膛,貼近你的心。無論你在做甚麼——走動、準備入睡、醒來、如廁沐浴、甚至是在愛人的懷裡,都要憶念著咒語,讓它成為你安靜的朋友,梵咒便能成為你的心識本質。你有時會覺知到它,有時又覺知不到它的存在。
當你已準備妥當,引領你繼續前行便是啟引者或性靈導師的職責。如果老師係出自真正的喜馬拉雅聖者傳承,只要學生準備好,老師便能依法給予啟引、或引導其進入內在的光、脈輪(chakras)、各個意識中心(centres of consciousness)或拙火(kundalini)等修持。
學生應該要和傳承保持連繫。這種連繫不是靠書信的往返、傳真或電子郵件,而是藉由你每日規律地在固定的時間靜坐。你會因此感受到一種非常精微的無形連結。有時學生在領受啟引之後,也和傳承連繫數年,爾後因生活中的波欄而中斷連繫。但過了十五年、二十年後,這些人又生起想和老師、傳承連繫的殷望。這時他們或許會在信上或直接告知:「你一定記不得我了,不過我的梵咒從未離開過我。」梵咒成為一粒種子,你整株的性靈之樹便由之茁長開來。

啟引概說

什麼是啟引
什麼是啟引?這本小冊子將開揭開啟引神秘的面紗,也將為那些正在尋求啟引的人們,開啟更深層的自我探索之旅。
長久以來一直有這樣的說法:透過瑜珈的行修,能讓我們探觸到自身的所有層次,並將這些層次連結成一體。同樣地,啟引也影響著我們生命的所有層次——生理、能量、心識和性靈等層次。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啟引各個層次的意義。

以生理層次談啟引
就生理層次而言,啟引是表徵個己生命轉捩點的一個儀式。經由啟引,我們成為某一特定瑜珈法教傳承的學生,也因此能受到傳承性靈上師和其他導師直接的指導。在某一程度上,接受啟引就如同成為家庭的一份子。其他的受啟引者成為我們的兄弟姊妹,性靈導師則如同我們自家長輩。
就如所有的儀式一樣,啟引法師和受啟引的學生會依循特定的儀軌進行啟引。在喜馬拉雅傳承中,將要接受啟引的學生會在啟引日前一天,以齋戒、沐浴、靜心等修持來淨化自身。在啟引日當天,學生將會穿上潔淨而舒適的衣物,備好供養上師傳承的禮金(dakshina),在啟引儀式中供養上師。
在啟引會場,啟引師進入深度的禪定中,將受啟引者則在另一處靜坐一會兒之後,就會被引領到法師跟前。啟引師先引導學生調整靜坐姿勢和放鬆身心之後,便貼近學生右耳,輕聲傳授梵咒。然後師生便一起靜坐片刻。在啟引師給予學生加持護佑之後,啟引便圓滿結束。
啟引乃是一種施予的法儀。啟引師施予學生的是護佑、梵咒和承諾——他會照應學生性靈的成長。同樣地,學生也是施予者,他供養啟引師的,是他學修真理的開放之心;他給自己的禮物,則是擁抱一個性靈成長的機會。

以能量層次談啟引
就能量層次而言,啟引有二個面向——它讓我們能瞥見自己的目標,並且促使我們開始行修。
一般人都有這樣的共通經驗——當我們和一個證經驗著強烈情緒的人在一起時,存於我們內在的相同情緒,也會被引發出來。例如:和一個受到驚嚇的人在一起,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和一個正在發怒的人在一起,我們也可能感到氣憤。如此,就不難想像當我們靠近一位處於完全平靜心境的人,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影響。和這樣的人共坐一處,就能暫時撫平我們的稜稜角角,使我們因而體會到另一種自處之道。這會使我們嚮往再次達到那種內在的寧靜,因而致力於自我修養。
啟引不只提示我們生命的目標,它更推著我們朝那目標前進。據說啟引乃是湧自「性靈本源」能量的輸注。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的宗教藝術,常以——來自上方的光束,灑落於受啟引者身上的圖像——來表徵啟引。就這層意義而言。啟引是一種性靈上的助推——使我們的性靈引擎發動起來一位達到禪修較深層次的導師就能略微地傳輸那種境界給學生,開啟修行之道。在此,很難多談啟引的這個面向,因為唯有經由親身體驗和探索,才能確實領會。

以心識層次談啟引
啟引除了在生理層次和能量層次影響我們之外,透過梵咒的作用,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識。啟引時所傳授的梵咒,是一種特殊的音聲。他能引導我們入達內在的平靜。為什麼咒語會有這樣的作用?我們的心通常充滿著妄想雜念,其中有些是痛苦的意念,有些則是歡喜的意念。如果將心集中在那些痛苦的意念上,我們就會感到痛苦。如果將注意力轉換到那些歡喜的意念上,我們就會覺得喜悅。因此,藉由選擇將注意力放在痛苦或歡喜的意念上,我們能使自己生起痛苦或喜悅的覺受。
瑜珈科學採用了這種邏輯,並且更進一步地運用它。我們將心念集中於寧靜平和的梵咒意念上,也就能平撫自己的心(理知之心和感之之心),達到超越苦樂的祥寧境界。據說梵咒乃是特殊的清淨音聲,它能喚起我們心識中的一些特質,這近似於音樂對情緒的作用。不同的咒語就像不同的音樂,對我們也有不同的作用。啟引時傳授的梵咒,乃是依據受啟引者的某些需求而擇取的。
當受啟引者在禪修時和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在心中複誦咒語時,梵咒便會對其心識產生作用。就如同你整天都在聽搖滾樂,它對你就有影響,而且那種影響也會不同於聽輕音樂的影響。行修梵咒亦然。梵咒像是鑰匙——一把開啟個體內在核心的鑰匙。藉著不斷複誦梵咒,我們便能轉動那把鑰匙。
啟引對心識還有另一種影響。行於性靈之道,如何增進自己了別能力的敏銳度是很重要的,它使我們能善巧圓融地行為處事,不會給自己造成障礙。增進了別能力的敏銳度,指的是精練心識功能中的了別能力,梵文稱之為「布提」。以啟引傳授的梵咒做為禪修時心念集中的標的,能提升我們超然覺觀一切事物的能力,從而精練我們的菩提。我們觀照自己思維模式的能力、分辨自心投射和真實之別的能力,也會與時俱增。所以說,啟引對心識有著極為助益的影響。

以性靈層次談啟引
最後要談的是,啟引對性靈層次的影響,啟引開啟我通往「智慧終極本源」的那扇門。智慧終極的本源在梵文稱為「黃金般的孕育處」(Hiranyagarbha)。那是超越形體的內在導師或上師,也是所有具身相的性靈導師汲取智慧之光的本源。可以說啟引將我們和那「上師」連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