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談談Personality


Personality 性格,這個字常被誤解,以為是天生具有的個性特質,但原來的字根persona
,其實是面具的意思。

既然是面具,就是隨時可以拿掉。



我們習慣帶著面具在社會上和別人互動。唸書時上英文課,老師教導我們,How are you?, 標準的回答就是:I am fine, and you?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樣習慣的互動,當有人問,你好嗎?很少人會真的去思索誠實的告訴對方現在真正的心情,常常毫不思索的就回答:我很好。似乎讓別人知道我很好這樣一個天下太平的答案就是理想的社會禮儀。如果你不大好,為什麼要說我很好,這就是一種面具。

其他的時間裡,我們會換上不同的面具,去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偽裝久了,以為自己就是那張面具,那就是我們的性格。

人們誤以為自己的性格無法改變,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面具是自己因為習慣加上去成為行為,要改變面具,只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可以。

今天早上讀到真原醫266頁也剛好提到類似的觀念:習慣只能經由行為來改變,楊定一醫師進一步說:運動肌肉是唯一能真正影響腦部傳導路徑的行為,書中提到一個末期癌症病患,原本無法自行起身,走路氣喘無力,幸好她想起來自己最愛的跳舞,於是她經由跳舞帶動自己的大肌肉運動,而變的越來越健康,連醫生也感到驚訝。

我想說的是,改變習慣可能有兩個方法:

1就是自己有意識覺察自己正在陷入一種潛意識的習慣循環時,必須有意識的去改變這樣的想法,想法變成習慣,習慣成為行為,行為就是面具。

但大多數人,我也包含在內,都不容易去真正實踐隨時覺醒,當然,這需要練習,不能因為做得不好就放棄。所以可能要採取第二種:

2透過非自主性的肌肉能夠去輔助,也就是可以去動到腦子無法影響的方式,運動。讓這個運動影響腦部的傳導,影響你的生活習慣,影響你的思考模式,除了更健康,我的經驗是,你會發現更多的自己原來面貌,而不是面具。

我相信如我的心靈導師Swami Veda所說:再沒有比這個尋找自己的旅程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