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18來自斯瓦米瑞塔方的聖誕新年祝福




「愛的指引之光再生了,歡慶吧!」

如同你擁抱小孩那樣,現在試著擁抱你的慾望和恐懼,並放鬆地呼吸。放鬆是放下,放下就是不執著。

因為心緊抱著「我、我的和我」帶來了精神上的恐懼和痛苦,這樣微妙的心靈放鬆練習可以釋放這些恐懼和痛苦。比這更深沉的練習是:重新喚醒咒語之聲的覺知。梵咒是你的好友,也是你的導師。

透過「此」心靈體來呼吸。
透過「此」聖名與身分來呼吸。
願此重生與聖名成為你此刻歡慶的再醒靈魂。
成為你祥和的重生,
成為充滿喜悅的呼喚。
下決心在來年的每一天,每一口呼吸都這樣持續著。

以傳承的所有愛與光,
透過傳承的恩典,
在此聖潔的時節,
我衷心為你和你所摯愛的人獻上祝福

斯瓦米瑞塔方‧帕若堤

"Guiding Light of Love Reborn---Celebrate!"
As you would hold a child in a hug, and breathe with a relaxed body, now do that with the desires and fears that you intently hold; Relaxing is to let-go, and letting-go is non-attachment.

This subtle relaxation of mind relieves the spiritual fears and afflictions from mind that holds them as, "me, mine and I";
and deeper than this, is to re-awaken your conscience as the "voice" of mantra---your companion and guide.

Breathe through THIS mental-body. 
Breathe with THIS Name and Identity.
May this Birth and Name be the reawakened soul you now celebrate,
the birth of peace, the name that is full of joy;
resolving to continue--each day, and each breath in the coming year.

With all love and light of the Tradition, 
and through the grace of the Lineage,
Blessing you and your loved ones in this holy-days season. 

Swami Ritavan Bharati
Dec 17, 2018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梵知者的七個階段  靜坐解脫求道者的地圖


今天寫完這一段關於博伽梵歌的釋論,邊對照瑜珈經,似乎有另一個理解,寫完後,雖然知道自己愚鈍,還有好多前面的旅途,但心裡十分嚮往這些境界,也分享給大家~~~OM 感恩上師恩典。


梵知者的七個階段:

1 śubhecchā (善念發願):也就是決心要得到解脫,從明辨永恆與非永恆開始。

2 vicārnaṇā (參究本性),有了上一層的決心,弟子開始找尋上師,透過上師教導,對上師的各種教誨與奧義書的研讀參透。這可以對應吠壇多的śravaṇa manana (聽聞研讀與沉思)

3 tanumānasā (修心見微),心可以透過專注的實修(nididhyāsana)去領略到精微層次。這三個吠壇多的階段是屬於醒態時的紀律養成。在此之前,世界與內在實相仍呈現分離、不同的境界。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從博伽梵歌談情緒管理_憤怒火燒豈止功德林


從博伽梵歌談情緒管理

憤怒火燒豈止功德林


sujata

博伽梵歌是我最愛的瑜珈經典之一,最近聆聽恩師韋達老師的授課,輔以其他閱讀,對這兩經深有感觸,特與讀者在此分享:


2.62 當一個人沉溺於感官對象,就對之產生執著,從執著催生了慾望,從慾望湧現憤怒。
2.63憤怒後,迷惑隨之而起,從迷惑,導致正念的記憶喪失,失去了正念覺察,就無法明辨,無法明辨,這人就沉淪墜落,有如死亡。


韋達老師解釋道當一個人已經控制了外在感官,但是內在感官心仍不斷幻想那些感官對象,內心就還是會發展那些愛恨情仇,會繼續把非真實疊置在真實上面,一如把繩子看做是蛇,這種疊置造成的感官經驗絕非享樂,只是被深化的執著,這讓我們陷入無明、慾望和錯誤的認同,而當有些人或者情境造成我們無法取得那個執著的對象,心裡就會升起灼熱的憤怒情感,引發一連串的效應。商傑羅提到的,一個在憤怒情緒中的人甚至會咒罵上師,老師提及他的經驗,說他其實也都知道在靜坐時,有些內在的聲音都在怒罵韋達老師,因為學生們的心在內在自我交戰,由於慾望不得實現,或者得不到老師的關注,就在靜坐的時候咒罵韋達老師,透過這樣的行為,更多的困惑就產生,例如記憶就開始模糊起來,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正念就會消失。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如實觀照本我Atma Tattva Avalokanam

Atma Tattva Avalokanam
如實觀照本我(觀察自我為至上實相)
Observing oneself as the Supreme Reality

所謂如實觀照本我(Atma Tattva Avalokanam)的意義是,了解我們的真實本質是本靈,而非念頭或者錯誤的身分識別。「如實觀照本我」是斯瓦米韋達教導的一個重點,他賦予我們的一個修行指導原則。「要保持不間斷地覺知阿特曼是我們的本質,持續觀察、並覺知阿特曼,這靈性本我的臨在。」
Atma tattva avalokanam i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our true nature is Spirit, and not our thoughts and false identities. Atma tattva avalokanam is an icon in Swami Veda’s teaching and one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our sadhana: “Continual awareness that Atma is our essential nature – observation of, and being in the presence of Atman, the spiritual Self.”

無論修行中出現怎樣的念頭,都不要讓心任性走動,應該要讓它安歇於本我之中,本我也就是阿特曼。我們應該保持見證一切的發生,培養起這樣的態度:「無論發生多麼奇怪的事情,就讓它發生吧,讓我們就僅僅只是見證!」這應該成為我們的練習。
Whatever thoughts arise as obstacles to one's sadhana, the mind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go in their direction, but should be made to rest in one's self which is the Atman; one should remain as witness to whatever happens, adopting the attitude, “Let whatever strange things happen, happen; let us see!” This should be one’s practice.

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去認同外表,就如同聖者拉瑪納馬哈希所言:「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本我。」
In other words, one should not identify oneself with appearances; one should never relinquish one's self. (Ramana Maharshi)

舉例,當我們早晨醒來,會有一個介於小我和大我之間的小小爭戰:
For example, when we wake up in the morning, there may be a little battle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Self”:

1) 小我:我們在世間的腳色就是那個非常自我的小我,也就是斯瓦米韋達稱作的「假性個人自我」,這個小我有一連串、永無止盡的待處理清單,總是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完整、不足夠、痛苦又令人沮喪。作為一個作為者,行動的機器,我們總是擔心別人會批評我們的表現,內在那些想要變聰明、有效率、美好、良善、品行良好的慾望就這樣永無止盡的列出待完成清單。我們回顧自己的過去,充滿了懷舊和懊悔,而展望未來,又充滿了欲求和恐懼。心裏的雜音轟聲隆隆。
1) “self”: Our role in the world as the egoic self, what Swami Veda calls “the pseudo-
individuated self.’ This self comes with a "To-Do" List, which is endless, and always brings a feeling of incompleteness, inadequacy, pain and discouragement. As the doer, the agent of action, there is concern that people will judge our performance, there is desire to be smart, effective, nice, good, moral and the list goes on. We look at our past history – full of nostalgia and regrets and we view our future – full of cravings and fears. What a mess of mental noise!

相對於此,我們可以選擇帶著覺知「本我」醒來,開始每一天。
or we can wake up with the awareness of “Self”.

本我:我是阿特曼,偉大的靈性存在,偉大的天際心靈,是安靜與靜止,萬有之源,從那裏萬物得以顯現進行。因此斯瓦米韋達建議,我們要帶著「如實關照本我」的覺知醒來。
2) “Self”: I am the Atman, the Great Spiritual Presence, Big Sky Mind, the Quietness and the Stillness, the Source of Being from which all manifested things proceed.
So, Swami Veda recommends that we awake with “Atma tattva avalokanam”

~編寫來自斯瓦米韋達帕若堤在喜馬拉雅瑜珈傳承師資培訓中的教導
~SWAMI VEDA BHARATI, Himalayan Yoga Tradition –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斯瓦米韋達《什麼是覺性》



斯瓦米韋達《什麼是覺性》(中文翻譯  石宏)



我們靜坐,不是為了求身體健康,不是為了想返老還童,不是想減壓。如果你為了這些才靜坐,就不用來跟我學習,外面有很多其他老師可以教你。

我講過,禪定如同微笑,是無用之事。你走上這條修行之路,是一種心靈的探索,是因為想探索深藏在自己生命之內的種種層次。如果想知道除了這個身體還有什麼,那就要坐下來,忘記你的身體,保持清醒,保持覺知,深入內在,到那只有無限慈愛的境地,到那只有一,眾生萬物都融合為一。你睜開眼睛後,就帶著那分經驗待人接物,把它運用到你的情緒中、運用在你的人際關係上、運用在你盡世間的義務中。當你在看電視、幫孩子洗澡時,都要如實地感到神性在你心中,無時無刻不在。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斯瓦米拉瑪修道院修繕細節報告與捐款方式


斯瓦米拉瑪修道院修繕細節報告

原文報告者Sadhana MishraRabindra Sahu
中文編譯sujata

各位喜馬拉雅瑜珈傳承智慧的讀者與家人們大家好:

感謝各位長久的支持與閱讀與轉傳分享,無論是佛教或者印度的古典經典都提到,閱讀經典和聖者法談,進而轉與他人分享的法布施都是功德無量,造福自己與他人,斯瓦米拉瑪與斯瓦米韋達兩位瑜珈大師的智慧法語,相信也在生活中給了大家無數的力量。

遠在印度的「斯瓦米拉瑪修道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是我們敬愛的老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大愛的佈道中心,可以說是所有受惠於他老人家無論身教或者言教的法脈發源地,更是所有傳承的兄弟姊妹們、及其家人或子女或摯友們固定回歸的精神家園。而自從斯瓦米韋達一磚一瓦地指導大夥兒創建以來,也已經有將近二十年的歷史。

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2018秋季靜默營_與我們一同山林瑜珈僻靜





你聽過秋季樹葉掉落的聲音嗎?

你聽過月光甜美的流動嗎?

你聽過愛越過雲攀入窗台的聲音嗎?

這些美好的無聲之聲,

唯有在靜默時化作內在的音符,

而那些音符會有如酵母,引發靜默的熟成,

成就生命美麗的歌曲。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博伽梵歌第二章定慧者篇概要

第二章是所謂的定慧者篇,主要因為上主聖克里師那回答了阿朱那的四大提問:分別是


一,定慧者在三摩地中是如何穩坐?答案在2.55
二,定慧者起坐後,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說話(言語 語調)2.56~57
三,定慧者起坐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坐2.58~63
四,定慧者起坐後,如何走路2.64~71
2.72 則總結以上最後的成就。


能夠這樣分析解構的釋論者幾乎少之又少,舉凡我閱讀過的釋論(至少有十個版本),大概唯有那傳承祖師爺獨自一人以及斯瓦米韋達,這兩句就是在回答第三問,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坊間一般的釋論,大概你會一頭霧水,為何這樣就算釋解答?這跟坐有何關係?

我們整理一下上主如何回答阿朱那的第三個問題:一個定慧者是如何坐的?

他必須是已經有如烏龜一般把心從感官對象將感官收攝回來(2.58),
這樣還不夠,還必須連同那個對感官對象的品味慾望也收攝放下(2.59),
接著,還得透過不斷重複練習,讓感官的受控更加確實,才不會眼睜睜看著感官再度放逐於感官對象(2.60),
練習專注與奉神是讓我們可以穩固收攝感官的方法(2.61),
控制第十一個感官,心的重要性,不受控所產生的連鎖危險(心放逸在感官對象,執著,慾望,憤怒,迷惑,失去正念記憶,失去明辨智慧,沉淪墮落 2.62~63)。

試想,我們在靜坐時無法穩定,不就是因為知覺感官,行動感官無法收攝,不就是因為第十一個感官:心,無法受控,不就是因為十一個感官的奔騰釀成了情緒的大禍,無法辨認真實與非真實,而無法入定嗎?

因此,一個靜坐者,絕對要熟讀上主的開示,了解這一切讓我們離定的始末,進而透過不斷不斷地練習,來穩固在靜坐中。其實這樣解構起來,我們可以說博伽梵歌與瑜珈經其實說的都是一樣的事情,透過八肢瑜珈的練習,心的淨化,調身,調息,調心,才終於來到收攝感官,而這裡說的幾個點,都是從收攝感官之後的一些根本練習,但基礎永遠是重要的,沒有前面那一些練習,要從外肢進入內肢,又談何容易。

至此,我們是否應該深思,我們平常真的練習了瑜珈嗎?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2018 國際瑜珈日


全球都在這一天慶祝國際瑜珈日,但是今日對於瑜珈的定義卻已經失去原始的意義,斯瓦米韋達提醒我們:「在這一天,所有跟隨瑜珈內在靈性核心的瑜珈人士,無論遵循何種靈性瑜珈支派,皆當聚集一起分享他們的內在經驗,沉思彼此的成長,並且共同進入深層的內在靜默。」




以下摘自斯瓦米韋達國際瑜珈日給大家的訊息:全文請參閱http://inskyyoga.blogspot.com/2015/06/2015_69.html

瑜珈是什麼?

瑜珈是什麼?什麼是瑜珈?練習瑜珈會有甚麼改變?

帕坦佳利瑜珈經第一經,首位且公認最具權威的註釋者威亞薩的經文註解是:

Yogah samadhih(瑜珈,三摩地),瑜珈(意謂)三摩地。

"瑜珈三摩地"也是我們國際喜馬拉雅瑜珈靜坐協會(總會設於位於印度瑞詩凱詩斯瓦米拉瑪修道院)的徽章,最真實的古瑜珈經典是這樣來闡述瑜珈的。

而最真實的古阿育吠陀經典<恰拉克論集>(Charaka-samhita)則說:

Yoga moksha-pravartakah,得促使並賦予吾等靈性解脫(moksha)者乃瑜珈。(身論篇Sharira-sthana 1.137)

請大家記住這兩個瑜珈的定義,並廣為告知所有在瑜珈道上修練的人們,無論他們跟隨的是那一條道路。

瑜珈乃三摩地(瑜珈的文獻記載)



得促使並賦予吾等靈性解脫者乃瑜珈(阿育吠陀的文獻記載)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阿育吠陀與中醫並用的夏季養生小偏方

在阿育吠陀的概念中,夏天是屬於pitta容易過多的季節,但是其實我們的古老智慧與阿育吠陀有很類似的療癒秘方:與大家分享~~~

阿育吠陀與中醫並用的夏季養生小偏方 ~編寫 sujata

聽覺  
傾聽甜美清涼的聲音:流水,溪水以及悅耳的音樂,以及好朋友輕柔的聲音。

觸覺  
柔軟溫和的觸感可以安撫燥熱,椰子油具有冷卻的效果,夏夜的微風,天然的玫瑰水等。

視覺
多看冷色調的顏色,例如綠色藍色,可以把海洋的照片貼在牆上,多放一些綠色盆栽在室內或看的到的陽台。月夜下散步,享受清涼月色的陪伴。

味覺
阿育吠陀概念上使用苦味澀味等清涼食物來減少pitta,包含苦瓜,西瓜,西蘭菜等,多食用豆類,燕麥與水果蔬菜。

嗅覺
在脖子、掌根與太陽穴上塗抹天然的茉莉花香類或者苦澄精油,都有助保持緩和情緒。

中醫夏季養生小偏方
重點一,夏天保體內陽氣
勿食用過多冰涼食物,以免寒氣生於體內,造成腹瀉和皮膚濕疹,不要整天在冷氣房內,定時走動

重點二,夏宜養心

保持心靜不發脾氣,和緩的陰瑜珈,選用補心紅棗,紅豆等食物,輔以山藥,蓮子等食材。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咒語幫助我們人格整形

咒語幫助我們「人格整形」 ~~~

by ~斯瓦米韋達 (sujata翻譯)

當「你」改變了,你的自我認同會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那麼過去形成的記憶就不再干擾你,他們就不再對你有控制力。這就像微妙的溫度或濕度變化就可以讓一隻昆蟲或一株植物無法生存一樣,因為那友善的生存環境已不復存在。這時,咒語就起了作用,儘管速度並非顯而易見,但覆誦咒語確實可以隨著時間改變你人格的振動層次。

現階段我們都極度認同我們的「自我,那個受限的自我,我們承受著痛苦,以至於很難有所進展。 但是如果我們認同於更廣闊的自我時,那麼我們就能宏觀地看待個人歷史,並有機會「瓦解人格」。



有時候人們將這種變化描述為「燒毀個人歷史」,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失去,這意味著你燒毀了過往記憶所烙下的身份,並開始以更宏偉的覺知來重新看見真正的自己。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不要害怕身體的振動

當我們感覺身體在震動!

有時我們會因為生病,會有耳鳴,肚子餓會聽到咕魯咕魯的聲音,有時因為緊張,會有心悸。有時因為心臟的問題,你感覺呼吸很喘急變成一種身體的振動。多數人對於這樣的振動會感覺恐懼,但如果我們明白,其實這些都是能量顯化在身體上的震動,所有宇宙的能量都是以振動表顯,我們就可以與他共處,並且進一步利用這個能量。

不用去害怕身體的聲音,那是一種溫柔的提醒,有如聖母把你抱在懷裡,你可以聽到聖母的心跳聲。把這些不安的振動抱在懷中,讓它成為你的冥想對象,讓內在聖母的愛在你體內流動。

但是斯瓦米韋達常常提醒我們,不要把身體的抖動當成坤達里尼的覺醒,真正坤達里尼的覺醒應該是全然的靜止。

不過我們這裡談的振動指的不是那些所謂的靈動。關於靈動,喜馬拉雅傳承的看法一向不予過分的關注,如果你願意下願力,告訴自己不要動,維持靜止,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這裡談的振動只是顯化在身體層次,那些病痛的呼喊的聲音。如果要談到細微身的振動,我們會放在靜坐的類別說明,那又是不同的體驗,所以說,靜坐產生的靈動,應該是精細在能量身的一種體驗,而不是身體層次的晃動,這點要釐清。比方我們持咒的時候,感受到咒語的振動能量,那就是在細微身的層次。

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更多。只是因為有學生反映擔心身體的一些振動聲音,讓我突然想要分享。

OM and LOVE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斯瓦米韋達談自殺

斯瓦米韋達談自殺
作者 斯瓦米韋達
譯者 石宏

第一講
1980年講於美國明尼蘇達州
凡是以自己的意志力來結束身體的,有哪一種不算是自殺?靜坐冥想是最高層次的一種自殺形式。耶穌說過,如果不先死去,就不會重生。你應該可以聽出來,我要談的不是一般所謂的自殺,那個我要到後面才談。
英文的自殺這個字 suicide,是由二個拉丁字 sui + cide 組合而來。Sui 的意思是「自己的東西」,cide 的意思是「砍倒」。所以自殺的意思是砍伐你自己。千百年以來,瑜伽大師能夠完全控制自己死亡的過程不是奇聞,請你去讀我寫的那本《靜坐與死亡的藝術》,裡面有詳細的介紹。瑜伽大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是能夠以自己的意志脫去身體,而不是那種不想死但非死不可,無奈地死去。此地我不再重複談死亡的哲學以及死亡的過程,這題目已經在別的地方講過幾次了。不過你一定要先懂死亡的哲理才能聽懂我今天要講的題目。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淺談業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淺談業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提到業,我們首先要明白,它不是種教條,不是什麼主義,也跟信仰無關。它是宇宙的法則,如此而已。

業的第一條原理是: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和經驗都會留下「心印」(imprint)。這心印不只是留在個人的意識中,也會留在宇宙的意識中,也會在個人和宇宙之間許多層次的集體意識中留下印記。

業的第二條原理是:心印會招致相似的效應,幾乎沒有心印不會招致效應。這效應是種我們內在的效應。當內在的效應累積了相當的勢能,再也包不住的時候,它就會發出來,變成思想,成為我們外在的行為和言語的推動力。這發出在外的行為和言語又會在我們的周遭留下印記,然後這些印記會招致相似的效應。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能量之源 Source of energy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能量之源 Source of energy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精力不足,有時候又感到精力充沛。我們有時候感到很脆弱,有時候感到很堅強。當我們覺得脆弱的時候,我們會缺乏企圖心,缺乏記性,缺乏集中力。我們會感到疲憊,對某些事情,某一個人,某種困境,自己的工作,任何需要投入的事,都會有無力感,覺得熬不過去。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思都會放在自己身上。

在人類的字典裡,最軟弱的字就是「我」。讓身心變得脆弱,它是源頭禍首之一。凡事只想到我,我如何如何,我要如何。譬如,一般人寫的信,數數看裡面「我」用了多少次?有多少段落的起頭是「我」?我想,我希望,我覺得,我的看法是,我的感想是,我表示失望,我受到挫折,我的期待是,他告訴我,我告訴他,我不樂意這個那個,我一向如何,我行我素。如果滿篇的「我」,就表示他是軟弱的。精神堅毅的人,使用「我」這個字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被公認是本世紀,甚至是近五百年來,最偉大的瑜伽士,拉瑪納馬哈悉(Ramana Maharshi),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沒有使用過一次「我」字。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吃的藝術~~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吃的藝術~~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為什麼有的人控制不了食欲?
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心理層面的因素,它怎麼來的?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欲望,這種訴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食物放入口中,像許多抽菸的人不自覺地點燃香菸一樣。我發現,我們身體這個開口的地方,這張嘴,是我們許許多多問題的禍首。從口裡吃進去的,從口裡吐出來的都會製造問題。在心理上,我們會尋求口腔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的根在我們嬰兒期就紮下了。我哭鬧,所以我的媽媽把我抱起來餵我吃奶,或者把假奶嘴塞入我口中,因此我們從小就把口腔活動和安全感聯想到一起。大多數有進食過量問題的人(請注意,我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是因為他們感覺沒人愛他們,沒人欣賞他們,沒人體諒他們。而在潛意識中有著記憶,安全感和食物,安全的情緒和食物,愛和進食是聯想到一起的,明白嗎?所以你的潛意識說,唉,怎麼辦?於是冰箱就成了替代了媽媽的角色。如果你承認這正是你的寫照,你有吃個不停的欲望因為你想要得到愛,想要有人照顧你,那你就可以從這個心理層面著手,看看怎麼樣才能真正填補你的安全感。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人生的靜坐墊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人生的靜坐墊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我們的思緒經常雜亂無章、奔馳如雷,不受意志所控制。你可曾細心覺察,此刻當下,究竟有多少念頭是根據意志產生?你能完全控制每一個想法、念頭嗎?

每當感到沮喪低落的時候,你會成日怏怏不樂,或是浮現如此的念頭:「別再垂頭喪氣了,走出房門,振奮起來!」當你躺臥在床,連續沉睡十二個鐘頭,卻依然感到疲憊。你會繼續窩在床上,或是跟隨內在的聲音:「該起床了,到浴室沖個澡,把自己打理好,趕快去靜坐。」

你能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時,臨危不亂,做心的主人嗎?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不去做傷害自己的事嗎?你能告訴自己的心,從此刻起,不再受到任何負面情緒的干擾,不因心緒的波動而產生忌妒、憤怒、傷心,以及任何暴力的想法,也不再陷於挫折感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