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台中新書分享會 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

【好書上市】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
4/11(星期一)  19:00  
***台中新書分享會,歡迎報名。(按此連結)***



所謂瑜伽,就是心念受到控制而止息。
所有觀察、訓練及攝伏心念,淨化自我、發現本我的方法,就是瑜伽。
.
成書於西元前300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出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 這是一部實際修行的寶典, 其中的三摩地篇更是精粹所在,
隨書附贈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梵文原音逐字誦讀MP3光碟
唯有達到三摩地的禪定狀態,才能免於心念所執、欲望所縛,才能離苦得樂、解脫自在,獲得真正的自由。 . 以課堂授課方式逐字解譯經文,從此你也可以讀懂《瑜伽經》
任何學習梵文經典的人都知道,音聲的效應大過文字。我們縱然不懂梵文,可是如果能聽聞原音,尤其是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跟著發音,就會覺得經句的文字中灌注了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
. 上網訂購網址 博客來:http://goo.gl/r96oyA 金石堂:http://goo.gl/BhG3qx
讀冊:http://goo.gl/T9cjwb
誠品:http://goo.gl/1QyzFf

一行禪師談四梵住:慈、悲、喜、舍

慈悲喜捨有人說是來自佛教,但其實也是瑜珈經中第二篇第33經所說,來源是哪一部經典不重要,他可能是深根於印度古哲學智慧,許多的印度古智慧都是源自聖哲深度靜坐的天啟,而這些我們熟知的教導,卻往往被我們忽視。我的老師斯瓦米韋達除了在他的著作,派坦佳利瑜珈經註釋論中提到此經的深解,也另外專文說明慈悲喜捨的深義,而我的佛教師父一行禪師也在其你可以愛這本書中,提到慈悲喜捨,在此摘錄,讓我們共同學習。s

-----------------------------------------------------------------------------------------------------------------

佛陀時代,婆羅門教信徒祈禱死後能夠升到天堂,與婆羅門——宇宙之神,共享永生。有一天,一名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我要怎樣才能確定在我死後,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婆羅門是愛之源,想與婆羅門同在,你就要實踐四梵住 (Brahmaviharas)——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梵,即是 Brahma,意思是梵天,亦解作崇高、清淨。住 (Vihara)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 ,梵住的意思是梵天的住處。

  通常我們把四梵住也叫做四無量心。如果你能實踐它們,它們就會在你心中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你會變得更快樂,圍繞在你周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四無量心所包含的四個真愛元素分別是: Maitri——慈,願能給予別人幸福快樂; Karuna——悲,願能幫助止息別人的痛苦; Mudita——喜,願能將喜悅送給周圍的人 ,因為他們的幸福快樂而感到喜悅; Upeksha——舍,願能不存分別心地接納一切。當你愛時,是因為眾生需要你的愛,而不是因為他是你的家人、國家或宗教裏的人。當到達這種境界時,你就是在實踐真愛。

  當你能安住於這些元素,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要是有人問你的地址,你可以回答:“梵住。”也就是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有些五星級的飯店要超過 2000美元一個晚上,但梵住提供更多的快樂,這是五千星級的飯店,一個我們可以學著去愛和被愛的地方。 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渴望,所以,他用能夠鼓舞這名婆羅門教男子的話來回答。如果你喜歡靜坐,那你就修行靜坐。如果你喜歡行禪,那你就修行行禪。要緊的是,要能保留你的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根。這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如果你切斷你的根,你不會幸福。 公元 2世紀的佛學家龍樹說:行慈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憤怒。行悲無量,熄眾生心中一切憂鬱和焦慮。行喜無量,熄眾生心中的悲傷和無歡。行舍無量,熄眾生心中的仇恨、厭 惡和執著。 若是我們學會修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我們就會知道如何療愈由憤怒、憂鬱、不安全感、悲傷、仇恨、寂寞和不健康的執著所帶來的疾病。在《增支部經》裏,佛陀教導:“憤怒心起時,比丘不妨對帶來憤怒的那人,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的禪觀。” 那么四梵住能夠了結苦難和苦惱嗎?佛陀相信是可以的。有一次佛陀對他喜愛的侍者阿難尊者說:“將這四無量心教給年輕比丘,他們將會感到安全、堅強和喜悅,身心無苦惱。終其一生,有能力行純淨的比丘道。”又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拜訪鄰近一個教派,那裏的出家人問:“我們聽說令師尊釋迦教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我們的導師也是這樣教,這中間有什么不一樣?” 佛陀的弟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後,佛陀告訴他們:“行四無量心,又行七覺支、四聖諦及八正道者,可深得開悟。”慈悲喜舍是覺者的本性,也是真愛的四層面,存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慈 (maitri):熄滅憤怒與無名
 真愛的第一方面是慈,是給予喜悅、幸福的意願和能力。 Maitri是梵文 ,在英文可以譯為愛。有些佛學導師選擇用慈愛,因為他們發現“愛”這個字被濫用了。但我還是選擇用“愛”。字有時候會生病,需要醫治。長久以來,我們用 “愛”這個字來指食欲或欲望,像是“我愛漢堡”。我們要更小心地用字。“愛”是個很美麗的字,我們要歸還它原本的意思。梵文的 maitri,源自 mitra(朋友 )。在佛教中,愛的最基本意義是友情。 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做些什么會使別人幸福,做些什么會使別人不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使他不快樂。 在東南亞,有很多人嗜吃一種大大的、有刺的水果叫榴蓮,你甚至可以說他們吃上癮了。榴蓮的味道很強,有人吃完後還把皮放到床下,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聞這味道。對我而言,榴蓮的味道卻是恐怖無比。有一天,我在越南的廟裏念經,供桌上有一顆供佛的榴蓮。我一邊敲著木魚和大磬,一邊念《法華經》,可是一點也沒辦法專心。終於,我把大磬抱到供桌上,翻過來,蓋住那顆榴蓮,我才能繼續誦經。誦經後,我向佛陀行禮,並釋放那顆榴蓮。如果你跟我說:“師父,我很敬愛您,我想要請您吃榴蓮。”我會苦不堪言。你敬愛我,你要我快樂,但你要我吃榴蓮。這就是一個有愛而無理解的例子。你的用意是很好,但你沒有正確地理解。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痛苦。我們都需要愛。像空氣似的,愛很自然地為我們帶來喜悅和幸福。我們被空氣愛著,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來得到快樂和幸福。我們被樹木愛著,我們需要樹木來得到健康。要被愛,我們就要愛;換言之,就要去理解。要愛綿延,我們就要采取適當的行動或非行動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在我們的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釋迦牟尼佛授記,下一劫的佛是彌勒佛——愛之佛。

悲 (karuna):熄滅憂鬱與焦慮
  真愛的第二方面是悲,也就是止息和轉化痛苦、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悲 ,梵文和巴利文是 Karuna,在英文裏,悲通常被譯成 compassion,但這不完全正確。 compassion是由 com(在一起 )及 passion(受苦 )組成。然而,我們不需要受苦才能解除他人的苦難。譬如說,醫生可以在不感染同樣的疾病下,減輕病人的痛苦。如果受的痛苦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然而,在能夠找到更好的字眼前,我們還是用 compassion這個字來做“悲”的英文翻譯。
  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正念呼吸、諦聽和諦觀。《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看著他、傾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一句慈悲的話、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緩另一個人的痛苦,帶給他喜悅。言語可以帶來安慰和自信,摧毀疑慮,幫助他人避免犯錯,或是打開解脫的大門。行動可以救人命,或幫助他掌握難得的機會。念頭也是如此,因為緊跟著念頭的會是言語和行動。悲心,可以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帶來奇跡。 我初出家時,想不通為什么在這個處處痛苦的世界裏,佛陀仍舊有著美麗的微笑。難道他不會受世間的痛苦所幹擾 ?後來,我發現佛陀有足夠的理解、冷靜和力量,因此痛苦擊不倒他。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痛苦,怎樣去轉化痛苦,所以他有辦法對痛苦微笑。我們要覺察痛苦,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化情況。若有悲,淚水汪洋也淹沒不了我們。這就是為什么佛陀依然微笑。

喜 (mudita):熄滅悲傷與無歡
  真愛的第三方面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佛教論師認為,幸福與身心有關,而喜悅只與心有關。有一個例子常常被提出來:跋涉沙漠的人,望見又清又涼的水,他感到喜悅。當他喝下水時,感受到幸福快樂。“現法樂住” (Ditthadhamma sukhavihari)的意思是“幸福地安住於當下”。我們並不急著要趕到未來,我們知道每件事都在當下此刻。許多小事情也可以帶來無比的喜悅,譬如說覺知自己有雙好眼睛。只要睜開雙眼,就可以看見蔚藍的天、紫色的小花、稚兒、樹木和許多多彩多姿的東西。處於正念中,我們就可以接觸到這些美妙和清新的東西,喜悅之心會油然而生。喜悅中有幸福,幸福中有喜悅。 有些佛教論師說,梵文中的喜 (mudita),意思是“憐憫的喜悅” (sympathetic joy)或是“利他主義的喜悅” (altruistic joy),換言之,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感到的快樂。但,這種講法太狹隘了,且又在我和他之間做區別。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幸福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悅,我們又怎么為別人而喜悅呢?喜悅,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喜悅而欣喜。舍 (upeksha):熄滅執著與仇恨

真愛的第四方面是舍,意即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 
Upa在梵文的意思是“在上面”,而 iksh的意思是“看”。你要爬到山上去,這樣才能對全景一目了然,不會說有哪一個方向被擋住了。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法的人,有時候以為舍是不關心,但真正的舍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如果你有一個以上的小孩,他們統統都是你的孩子,舍不是不愛,而是一視同仁,讓你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 舍的其中一個特性是“平等性智”,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的人平等看待,不分彼此。沖突起時,即使是與自己有極大關系,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人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占。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要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我們的所愛也是如此,像雲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於錫罐,它們會死去。然而,很多人卻是如此,掠奪所愛的人的自由,直到他喪失自我。他們活著的目的是要滿足自己,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助實現這個目的。這不是愛,這是毀滅。你說你愛他,可是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渴望,他的需要,他的困難,他就被愛的監獄囚禁住了。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舍。

~摘自你可以愛  一行禪師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治胃病古方

南懷瑾老師教導治胃病古方:

日本人發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的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幹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裡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大陸當年有些吃鴉片的人,ZF禁煙,抓住了要關起來,所以不敢抽啦,就把鴉片煙膏放肚臍上,效果差不多。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娘胎裡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所以把這個藥放在肚臍,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比那個溫灸器還要好。胃病也好,各種病都好,老年人的身體絕對保健康,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二三天后,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幹啦,腸胃病都會好了。這個是真的秘方,你們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過不要收錢,我公開講的你們去賣錢,那不太好啊!這個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氣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涼的在上。
------摘自《我說參同契》第54講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上師八頌



《上師八頌》
翻譯:石宏

縱使
己身健美,伴侶亦然
聲名財富,高如須彌;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1)
縱使
妻財子孫,如是一切
房舍親族,運命富足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2)
縱使
學富五車,口若懸河
下筆成文,詩賦才冒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3)
縱使
揚名域外,衣錦還鄉
德行高超,無人可及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4)
縱使
學養高超,世之帝王
時時敬我,甘拜我足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5)
縱使
善行佈施,名聲四播
積德如是,享世福報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6)
縱使
心能棄捨,享用馬牛
美顏資財,得瑜伽定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7)
縱使
心不住於,林間房舍
一切成就,均無所住
但若
心不繫念,上師蓮足
何用何用,何用何用?(8)
若人
受持習誦,上師八頌
虔心遵奉,上師教誨
無論
聖賢帝王,苦行僧人
在家新學,定可成道。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瑜珈階梯

瑜珈階梯
Sujata

學習瑜珈的路途中,有許多的荊棘和障礙,不斷地測試考驗我們對目的目標的清純度。
一開始我們可能先要對抗來自不同"運動"的拉鋸,又想學習瑜珈又想學習打拳,又想學習氣空又想學習有氧,接著定到瑜珈上了,思慮停留在體位法的"精進",又想跟那個派別工作坊,又想跟哪個師資訓練營,聽到哪裡有名氣的老師來了,沒有跟上不行,心態宛如排在有名的拉麵店前,不排可惜的心情。
然後,以為自己體位法學煩了,就又想學習頌缽,又想學習靈氣,好像在靈性的世界裡還得再加上幾個跟療癒相關的頭銜。接著,來到深入瑜珈大海,開始心狂奔於真理知識的渴望,又想學好這個哲學,又想多看幾本經典,有了一些成就就自行創立門派數立權威。
依據聖哲的經驗,這些階段性從物理的慾望來到對靈性知識的慾望,層次不同卻可能都是障礙,得到了知識之後,還得把那個知識也放下,減法而不是加法,最後才能真正證悟。道路還很遠,如果沒有目標和導師,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是考驗。
在成為穩重的大象前的奔跑跳躍是階段,不是目標。你在選擇老師,老師也在選擇你,瑜珈的路很遠,慈悲歷代轉世聖哲的教誨要放在心中,那是地圖提醒我們不要走偏,與大家共勉!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檢視一整天的作息,當個照顧身體的智者

檢視一整天的作息,當個照顧身體的智者

sujata

生活的正常作息很重要,明明知道很多的方法卻不肯老實運用在生活上是現代人最大的問題。

吃飯:我們總是隨便的吃飯,囫圇吞棗

作息:晚睡,熬夜,總是把自己逼到很累才肯上床,致使能源耗盡,躺在床上想著明天早晨的工作。

睡眠:輾轉難眠,多夢,半夜醒過來數次,結果就賴床,或者帶著睡意繼續每一天。

運動:不運動,或者報了短期的練習卻經常的缺課!


檢查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

根據阿育吠陀,晚上10點和凌晨4-5之間應該睡覺,如果過了五點還在睡,身體的土元素(卡法)就會上升,造成惰性,賴床到最後一刻,所以清晨總是匆忙,因為我們為了多睡一點時間,耽誤了整天的行程,所以隨便喝個牛奶,也來不及做最適合晨間的一些身體舒展,更不要說靜坐了,


中餐是最有機會補充營養的時間,但卻在同事間的閒聊是非,吵雜的環境中用餐,肚子是我們的第二個腦,所以用餐時不停的講話等於讓腦加倍工作,消化不好,腦子也沒得休息!接著最要不得的還要去喝大杯飲料,好像不訂飲料對不起同事和老闆似的,一定要跟上,那杯飲料讓我們消化更差!

晚上應該小食,卻總是大餐一餐接一餐!回到家就癱在沙發,打開電視吃零食以為這叫放鬆。


你的身體就是這樣每天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日復一日的被你摧殘著,難怪阿育吠陀說這叫為違反智慧的罪行!身體是上帝給你用來提升靈性的工具,卻被你這樣不愛惜的糟蹋,不是犯罪是甚麼?

我們需要培養覺知,你可以幫助自己不再成為一個犯罪者,好好照顧你的身體和心靈。

一點點小改變,會讓你有很大的不同:

1培養準時起床,做一點伸展和靜坐,從容地吃早餐。

2中午休息偶而可以自己用餐,或者練習靜默吃飯,吃完飯一起在公司附近散步,別立刻喝飲料睡午覺。

3晚餐吃清淡,提早吃小餐,到瑜珈中心或者公園散步,讓身體心靈舒展!

4睡前不要看電視做功課,可以聽音樂,可以和家人談心,可以祈禱,睡前練習大放鬆,然後10-11點,準時睡覺!